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2.
正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趣"上动脑筋,在"导"上下工夫,在"活"上出花样,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转变观念是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被"是"衤"部小精豆总是将"被"字写成"礻"部。要知道"被"字不能是"礻"部,这是为什么呢?用"被"字组个词语,你就明白了。棉被,夹被,毛巾被……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被"字的意思了——被子。被子,一般是用布或绸缎做面,用布做里子,装上棉花或丝绸,所以"被"是"衤"部。"嗽"字的右边是"欠"小精豆提醒小朋友,"咳嗽"的"嗽",它的右边是个"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咳嗽,欠吃药了。这样记,很简单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能"字不是如今"能力"、"才能"、"能源"的"能",它是动物"熊"的意思。所以我说,古代"熊"字是真"能"。甲骨文的"能"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就是一只竖画着的"熊"样。到金文时把"熊"横了过来,左上方是"熊"的耳朵和头,左下方是"熊"嘴里叼的一块肉(月),肉(月)的后面是前腿;右边是"熊"的尾巴和后腿。小篆把"熊"变成了上下结构,重点突出了"熊"的头部,下面是叼着的肉和它的前后腿。楷书完全线条化了,已看不出多少原来的"熊"样。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而我则认为":生成"总在"预设"后。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  相似文献   

7.
正"真学课堂"是在针对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伪高效课堂而提出来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涉及六个方面:自主先学是"真"学习,小组合作是"真"互助,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质疑问难是"真"问题,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于是就产生了学生怎样自主先学才是"真"学习,怎样合作才算是"真"互助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9.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专家型教师不是"天生"的,但"先天"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自封"的,但"自立"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自说"的,但"主张"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教匠",但"上课"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作家",但"写作"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是可培养、可开发、可打造的,是有可循的途径、策略与模式的。专家型教师的生成,需要自主与他主,需要政策与环境,需要制度与机制,需要社会与经济等保障体系的积极影响。个人"先天"因素是根基,执业"环境"是基地,机制"培植"是催化,团队"氛围"是助推,价值"追求"是后力。  相似文献   

12.
正"减负"既是"老"话题,也是历久弥新的"新"话题;既是应该冷静对待的"冷"问题,也是总被炒作的热火朝天的"热"问题。笔者在基层工作三十多年,对此有一点另类思考。一、就群体而言,"课业负担过重"是个伪命题用百度搜索"什么是课业负担",相关条目近4,810,000个,可见,当今社会对"课业负担"的关注度之高。笔者认为,要厘清"课业负担"的概念,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课业"、什么是"负担"以及"课业"与"负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后悔"由状中结构"后+悔"词汇化而成。"后悔"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后"是时间名词,意思是"动作或事情完成之后",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悔","悔"的意思是"后悔"。汉时"后+悔"结构开始词汇化,汉以后基本词汇化为复合动词,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导致"后悔"词汇化的动因一是"悔"的语义要求,二是"后"与"悔"的一个义素义重合,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u,有"不够、不足"的意思。"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o,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近,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成"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有效教学"和"好的教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义,"有效教学"和"好的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引申义。发生了"教"和"学"的活动不一定发生了"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效果的角度研究教学问题,其关键词是"效率";"好的教学"从规范的角度研究教学问题,是对教学的伦理性规定,其关键词是"正当"和"应当","好的教学"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与"去传统化"并重是科学幼儿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根本支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中心论"下"去小学化"的路径为:教育者观念"内化"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家园并重建设是基础,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是生命,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17.
"忠恕"二字都是合体字,从两字的组成形式看,它们都与"心"字有关。古人通常将"心"作现代人的大脑代称,甚至比大脑的作用更为重要。"忠"是"中"和"心"之合,是对于准则的遵守,可以引申为对人对事的守信;而"恕"则是"如"和"心"之合,也就是当  相似文献   

18.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  相似文献   

19.
曹永国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20-24,30
知识的时代追求知识,但追求知识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更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理性之思。追求知识的根基是知"无知",是对作为"无知者"存在的知识。"无知者"是"有知者"的勇敢反叛者,是平等观念的忠实贯彻者,是真理和知识的理性探索者,是自身的恰切自识者。"无知者"的知识是师者思忖的知识。"无知者"的美德在于,忽视甚至遗忘了"无知者"的存在,追求知识、教育他人,可能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20.
学课文后     
小娜 《新作文》2014,(10):3-3
<正>在《小粗心区分"己"和"已"》一课中,小粗心终于能分清"己"和"已"了,我也为小粗心感到高兴。我呢,也会区分下面几组字:"悄"和"梢"——有心是悄悄,有木是树梢。"纺"和"仿"——有线是纺织,有人是仿照。"篮"和"蓝"——有竹子,是篮子;有青草,是蓝色。"爪"和"瓜"——爪子尖尖的,西瓜大大的。学习了《添"口"歌》,我也试着编了几句:"木"字添"口"爱发呆,"向"字添"口"声响亮,"又"字添"口"感叹号,"户"字添"口"受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