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在教学《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时,发现学生往往对文中描写的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本曲是为侯、李的爱情而唱的挽歌,也有学生读完课文后认为没意思,不如选其它曲段。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不妨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用作者孔尚任的话说,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3.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5.
王珏 《文教资料》2007,(34):60-62
阮大铖是魏阉余孽,投机政治,人品恶劣。政治上为东林党人、复社文人所痛恨,相互争斗几十年。然而作为戏曲名家的阮大铖,他所创作的戏曲,特别是《燕子笺》却深受复社文人的喜爱,甚至为《燕子笺》的传播和保存尽了一份心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父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这种鉴赏在《荷塘月色》中已经学过,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自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孔尚任之传奇《桃花扇》缘何以“桃花扇”为题?作者自谓:“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挑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  相似文献   

8.
经典传奇戏曲《桃花扇》一直被称为秦淮余韵,以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着重写南明王朝的兴衰历史.剧本中的青楼女子,除了李香君,还有卞玉京、李贞丽、郑妥娘和寇白门,本文将以剧本为底,分析《桃花扇》里的青楼女子,得出乱世女子皆薄命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针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主题,从《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0.
“哀江南”作为《桃花扇》余韵的收束之曲,其绵远幽清、情韵合一的特点,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语言审美的内在价值和转折意义,理解戏曲韵文中的抒情语言和中国传统诗性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现代的汉语叙事和抒情功能表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十七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历史传奇。其题材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为线索,贯串了明朝崇祯末年及弘光王朝从动乱到覆亡的悲剧历史。《桃花扇》既有很强的思想性,更有高度的艺术性,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试一出·先声》中借老赞礼①之口说: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本已成为全剧结局:“桃花扇底送南朝”,李、侯断然撒手,国破家亡,理想破灭,醍醐灌顶,看破红尘。一个随丁继之做了道士,一个随卞玉京做了道姑“修真学道”去了。但是,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故事虽完,意蕴未尽。在结局之后的尾声(亦称“余波”)部分,作者又写了“续四十出《”余韵》。为国奔走、为朋友尽力的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在《余韵》中登场。此时,苏是“采樵度日”的樵夫,柳是“捕鱼为业”的渔夫。他们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拒不降清,逃入山林。他们在南京龙潭湖畔相逢并碰到了祭神社散的老赞礼,三人在一起,把“…  相似文献   

13.
在<桃花扇>中,吴应箕这一人物常被大家当成复社反阮的一个文化意象,而没有深入地探寻吴应箕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他在剧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他与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公子进行比较,揭示他个性的成因,进而分析吴应箕形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阮大铖两大家族世居桐城,向来友善。但在明季崇祯时,因阮大铖为阉党余孽,名列“逆案”,遭复社清流痛恨;而方以智加入复社,劝钱澄之退出中江社,彼此怨隙遂生。复社刻《留都防乱公揭》斥逐阮氏,阮以为方氏主谋,且与复社势同水火。当方以智父方孔熠系狱,阮幸灾乐祸。弘光初立,阮一朝得势,立即捕杀复社成员和方以智,以报私恨。二人的恩怨,其实是阉党势力与复社之间不可调和的党争延续和矛盾逐步激化的反映,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哀江南》     
自读导言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3.认识超现实的联想想像、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解说: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本课是自读课文,学生经过了前两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鉴赏古代戏曲的相关知识,故而本课学习的侧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并通过自主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能力,提高鉴赏水平。)自读程序1.演。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戏曲”。由于本文的…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州,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所处的时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父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志贤陷害。十九岁时,他入都为父讼冤,用铁锤击伤仇人。后来,他领导“复社”成员与宦官权贵——魏忠贤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作坚决的斗争,几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在浙东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抗清斗争。明亡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是一部长达四十余出的优秀历史剧。它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几乎概括了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覆亡的1645年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社会风貌,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使它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成为有着强烈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桃花扇》的这种高度的思想性,是借助于精美的艺术性表达出来的,它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它的伟大成就,把中国古代戏剧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它以真人真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真实,总括  相似文献   

18.
“南朝兴亡”,“系之桃花扇底”(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侯方域、李香君劫后重逢喜出望外,却被道士张瑶星(贯串全剧经线的人物)厉声喝断:“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初醒”(《人道》),心灰意冷皈依道教。——《人道》是全剧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清代戏曲南北高峰之一的《桃花扇》 ,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通过复社文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始末 ,串演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孔尚任借侯、李的悲欢离合 ,寄南明的兴亡之感 ,把整个戏统一于苍凉深沉的悲剧气氛之中 ,并通过它所塑造的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剧作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民主的进步倾向。作者笔下的李香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本期起,《中学语文》开办“老典说课”栏目,以我为主笔,将依次刊发我的听课走笔。我力图用“案例叙述”的形式,直观地反映教学过程中一个听课者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原发性的、即时性的,也是点点滴滴的;不求面面俱到的大而全,只求在某一点上的感悟与心得。唯其如此,才显得较为质朴、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