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不仅“以文入诗”,而且“以诗文入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绮丽之词风,开创了与婉约词家截然不同的豪放一派。正如胡寅在《洒边词序》里所说:“(苏轼之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一方面,苏词在题材上冲破了闺中词、怨妇音的旧框架,抒写重大社会题材;另一方面,苏轼词风矫健,善于以浓墨重笔描绘古今之英雄人物、虚实之雄奇图景,而且高远之志、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就是从词体形式本身而言的,是指词体具有一种“内修外关”,即形式美和韵味美,这种审美风范标志了词的体例和美学特点。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文人对自我存在和生命本身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更易于用词这种方式表达,这很明显是受到词体形式本身的影响。它的曲艺要求,内容限定,审美风范的确立无不引发北宋文人在进取、忧患意识之外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反过来文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探索和建构,也让词体更加幽微婉约地表达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最近,学术界对苏轼的豪放词提出了颇多疑问:如提苏轼是不是豪放词人?他有多少豪放词?如其说苏轼是“豪放”倒不如说是“旷达”,他仅有的极少数的六、七首豪放词,不过是“偶尔即兴”之作,如此等等。但细谙之下,又觉颇有值得推敲和思考之处,故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与海内诸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苏轼有没有豪放词?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能衡量苏轼的词作。“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5.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美特质;而“词之言长”,则指词体以描写人的细微幽深的内心世界为指归,显现出一种款款“心曲”的审美化资质。  相似文献   

6.
历来,人们对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质多从语言的角度予以肯定。本文认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质还充分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完美契舍,即:女性深挚柔婉的天性与“要眇宜修”的词体,沦落天涯的命途与时代心音;“别是一家”的主张与“精金粹玉之作”,齐鲁文化的滋养与“高起之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婉约,是很够充分体现词体"要妙宜修"特质的一种风格,自晚唐、五代开始便形成这种词风。但如果画地为牢,限于此一种风格的藩篱裹足不前,势必不利于词的发展。因此,苏轼在题材、音律、体制各方面均作出努力,从而使其词有了一番新景象。他的豪放词对于词的发展之意义自不需赘言,单是其婉约词也是风格各异,表现数端。或情致缠绵,或婉丽典雅,或清丽韶秀,或幽冷孤寂。风格的多样性根源于苏轼本人"随物赋形"的词学观。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妙境界,实非文章圣手不能到。  相似文献   

8.
词的核心审美特质是优美——婉约,而壮美——豪放则对婉约特性起着补充和潜在调和的作用。文人词的开山作家温庭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时代的审美意识及诗体自身的演进趋势影响下,创作了充满女性爱情意识的小词,从而使词形成了“细美幽约”的特质。韦庄则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创作中形成了出语“决绝”、“揭响入云”的风格,为小词注入了新的活力。温词备刚柔之气,韦词直中寓曲,皆善使词章要眇宜修、容纳多种美质。他们的创作实践对词之审美特质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词气势豪放,有着极为广阔的题材内容,是豪放派的先河,对整个词坛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其豪放之风盛行,使得人们忽视了苏轼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其实苏轼的词作中,婉约词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豪放词,其中既有晚唐婉约词的抒情写作,又有新的思想内容。苏轼的婉约词表面上好似温柳,但其富有深意,词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操与理想。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的艺术成就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并没有开创豪放词派。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集前人词作之大成,在继承“言情”词作的优秀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大胆革新。豪放词的创作只是其革新词坛的一个方面。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以诗为词”,扩大题材,提高词品,拓展词境,使词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使词成了可以和诗歌比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宋代词坛大家,为词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一般认为其贡献在于:(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二)开创了豪放派并转变了词风;(三)敢于突破词律,使词朝着独立文体的方向发展等等。其实,主这种说法的著作在阐述时或多或少存在有不确切的地方。例如,说苏轼“以豪放词开一代新风”、“转变了词风”(见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也可参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前言》等)等,就不准确。另外,对苏词在艺术方面的贡献若只着眼于豪放,也有些简单化。本文仅就此略陈浅见,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整个词的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个影响颇大,别开生面的大家,受到历代词人和词论家的赞赏、褒奖。但是,这些赞赏与褒奖,无论说苏轼词“书夹海上风涛之气”①,“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②;还是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③,“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④,多数都是针对他那些豪放词章而发的。这固然有理。苏轼在开创豪放词派,扩展词的题材,丰富词的内  相似文献   

14.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我国文坛上可以称为难得一见的奇才,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散文、诗歌、词方面皆有很高造诣,尤以词为胜。他结束了五代以来奢华的词风,独创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典范佳作。这首词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但其中也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怎么理解苏轼的“豪放”,又怎么理解词人的情感矛盾呢?面对高中的学生,不仅要让他们通过本词的学习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更要了解词人豪放的胸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了解苏轼词“豪放”的风格。主要通过分析这首词来体会苏…  相似文献   

16.
词萌生于隋唐“燕乐”,被唐代诗人引入诗坛,入宋后达到繁荣。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本体式之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相似文献   

17.
从苏轼的词论可以看出,在创建豪放词风的同时,破“柳七郎风味”也是他词体革新的重要方面;他所崇尚和要创立的是以“豪放”为主的词风;以诗歌的标准要求词,以写诗的笔力写词,则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主要途径。苏轼的词论,对于了解他的词体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宋代以至中国古代词学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来学者论东坡词,都以其“以诗为词”,“指出向上一路”而称美。纵观苏词,其实就风格而论完全豪放的并不多,而与“花间”范式相类的艳情词却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就题材而论,举凡山川景物、农村风光、游记咏物、登临怀古,在“花间”以来文人词作中即有体现,不能说是苏轼的首创。正因此,本文认为对苏轼词的认识,如果完全着眼于“以诗为词”与开创“豪放派”两方面是有失偏颇的,而苏轼对前人词的继承方面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苏词在中国词史发展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