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勉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嘉学者以治经研史为职志,治学之余兼论书法.治学上的崇古情结,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从而导致了他们"尚古"的书法审美主张,这是其一;他们尚古但不泥古,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出以自己的面目,这是其二.概括地说,"当为古人子孙,不当为古人奴隶",便是乾嘉学者的书法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4.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6.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7.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 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 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 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 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 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 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 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 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 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 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 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 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 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建立治学道德规范和形成个人修养两个方面 ,探讨了高校学者的治学道德 ,并论述了学术自由在高校学者形成治学道德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