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不可缺少的课前反思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深知,课前的预设是很主要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样备课时的反思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这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但如何能让孩子们更快的投入到这节课中,如何能让他们激起更大的兴趣,充分的展示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2.
1.后记与备课是整体教案实施后,教学并没有终止,如果只注重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表演,而忽视课后的反思,是很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的。况且,一个即使设计非常完美的教案,课前的准备十分充分,一旦赋予实施,由于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出现与教案的设计编写不相一致的教学事实。无疑,这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背的原因,以便于今后教学的鉴戒,因而就有了“教学后记”。它既是前一个教案的修正、补充部分,又是后一个教案的组成部分,是与备课不可分割的整体。2.后记是为…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话题,非常态下的语文教学更强调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开展顺序的梳理,讨论了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调动各种有效因素、课后及时反思这三个方面,以期对日后的教学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后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事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事后备课,即进行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深化,只有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反思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一、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什么?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达成有效教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传统中学数学备课观强调教师个人备课,忽视集体的合作;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选择有效策略,优化备课行为.1精心预设,确保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学展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上多向交流和碰撞的过程.“预设”和“生成”便是这交流和碰撞过程中的一对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依相存.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精心预设是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因此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首先,精心预设,要求教师把握预设的基本特点,掌握思考...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会出现设计不恰当、不充分的现象,会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怎么办?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分三次完成,即"教学设计"三步曲:课前的预想设计--课中的现场设计--课后的反思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针对《春》这一课来阐述音乐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后的反思提炼出本人的教学思想。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巧妙设计;课堂创设情景;体验源于感受;创造源于表现;反思源于实践。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更多的成功;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笑容……构建我们美好音乐课堂,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生成性的效果。生成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要让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就得注意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所创设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能拓展思维、多角度初识文本;课前备课为学生预设问题要留有余地,课堂上以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拓展思维;课后要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上升为某种语文素养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陈芝勤 《新疆教育》2012,(15):171-171
怎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我一直从课前有效备课、课中增大容量、课后及时反思等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炜 《江苏教育》2012,(27):55-57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案检查是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师们会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对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内容、教学步骤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但部分教师对于"课后反思"疏于认真对待,有的教师一学期课程结束了,教案中"课后反思"项目是一片空白,有的教师草草数语以应付学校检查。作为已从教十多年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过程中,本人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积累  相似文献   

11.
打造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教学中,教师得创设一些活动,搭建"说话"桥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教学中教师还得开展一些形式多样、设计新颖的课后延伸,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保障;教师还需经常反思、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我们探索出了“课前预见性备课、课中实践性备课、课后反思性备课”的教师课堂教学备课模式。下面结合《教学计划》及部分内容的设计说明如下:本课时计划是笔者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布鲁姆目标教学在我国研究的新思路和我国现代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新模式。其目的:一是帮助教师打破常规备课,让备课贴近学校、教师、学生实际;二是打破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构建多元教育教学目标;三是改变“八股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创设符合校情、学情、能充分张扬教师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新机制,实践课前预见性、课…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改进教学的必经路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或忽视教学反思的价值,疏于反思;或只限于反思当堂教学效果,忽视对备课和课后等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反思。反思动作的弱化和窄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教学螺旋式上升。反思有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而完整的教学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教学后活动等有机衔接的环节。为此,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推进延展性反思,把完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作为反思内容,如反思备课是否适合学情、反思课堂是否指向学生成长、反思教学的长远意义等。  相似文献   

14.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活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份完美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最基本的可借鉴性的资料。目前,只重视备课而不善于课后反思,已成为许多教师的通病。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后记”,也称教后笔记、教学心得、课后总结等,是关于教学得失的记录,是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它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现实工作中,多数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却忽视了授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我想,除了有客观上的原因(教师工作量大,每周既要上20几节课,又要备课、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备课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课前、调适在课中、反思备课后.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备课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课前、调适在课中、反思备课后。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如何写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应该思什么?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要使课堂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地完成,就要抓住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优化、课后反思”这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存在着一种偏向:机械计划有余,随机变化不足;课前预设多,课中和课后的生成与反思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师窄化了教学设计,简单地把教学设计看作是课前的准备,甚至是缺少弹性设计的书面教案。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具有全程性。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三个阶段:课前预想设计、课中现场设计和课后反思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