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     
2000年10月14日,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张景中院士,在江西临川二中亲自主持了江西省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初中平面几何GX教法与计算机证明研究》的验收鉴定会,这是一个利用张景中院士所编制的实现平面几何定理自动证明生成的可读性软件的实验.这项实验将我国数学家在数学定理机器证明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去,也是为实现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所提出的"中学数学现代化就是机械化"设想所进行的实验,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中学数学现代化(机械化)进行的探索.鉴定委员会的评委们对该项实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对我国基础教育作出了贡献.(江西师范大学 孙熙春供稿)  相似文献   

2.
曾经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亲切地称为“师弟”,少年时就立志要把“名字”书写成书本上的定理,他,就是数学家——杨乐. 1939年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现为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栾卿 《考试周刊》2012,(87):59-59
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超级画板除了具有几何画板的所有功能外.还基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所提出的数学机械化的思想.实现了几何定理可读性证明的可视化。下面将介绍如何利用超级画板来真正地推导证明“五点共圆”.而更重要的是该证明的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吴方法”?“吴方法”就是将传统的数学定理证明和方程求解,同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机器证明理论。由于这一理论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首先创立的,因而它在国际上就被称誉为“吴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内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由雷米欧司提出而由斯坦纳首先证明的闻名全球的“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1840年,德国数学家雷米欧司在给当时的瑞士大数学家斯坦纳的一封信中说到:“几何题在没有证明之前,很难说它是难还是容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初中生都会证。但反过来,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等,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我至今还没想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对祖国和人民的数学贡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工作,另一个是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创新就是FOLLOW ME(跟我学),而不是跟在别人后边。”  “读、学、懂”学习法  吴文俊从小就有一种开拓精神,如读书,他不仅自学了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创新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读、学、懂”学习法。“读”就是按书上叙述的先后,了解概念的引进,给出的定理证明等等。“学”就是合上书,自己把概念和定理默诵出来,证明由自己推导出来,同时要做…  相似文献   

7.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他把20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同他在读书、研究中的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陈景润在中  相似文献   

8.
邓龙 《小学生》2011,(4):28-28
近年来,世界数学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英国人怀尔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360多年没有人能证明的“费马大定理”。  相似文献   

9.
“两内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由雷米欧司提出而由斯坦纳首先证明的闻名全球的“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1840年,德国数学家雷米欧司在给当时的瑞士大数学家斯坦纳的一封信中说到:“几何题在没有证明之前,很难说它是难还是容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初中生都会证.但反过来,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等,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我至今还没想出来.”斯坦纳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直到1844年,斯坦纳才发表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于是,这个问题便以“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而闻名于世.斯坦纳的证明发表后,引起数学界的极大反响.论证这个定理的文章发表在1844年至1864年几乎每一年的各种杂志上.后来,一家数学刊物公开征解,竟然收集并整理出了60多种证法,编成了一本书.直到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月刊还给出了这个定理的研究现状,而且他们又收到2000多封来信,增补了20多种证法,其中包括一个最简单的直接证法.经过几代人一百多年的研究“,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成为数学百花园中最惹人喜爱的名花之一.“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为何魅力无穷?一方面,它是初中教材上的最基本、最常用、最简单的定理之一——“等...  相似文献   

10.
平面几何最重要的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大多数采用面积法,面积法在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积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几何证题方法,读者在本文中可感受到它的巨大威力,希望读者不妨尝试用其他方法证明,比较一下各自的优劣,想一想对于某些问题为什么运用面积法较好。本刊欢迎就教材中的重要方法引申开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同学们一定会脱口而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啊,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就通过测量,拼接等方法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ry,现在更是能给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但凡事怕三问,同学们知道古代数学家是如何发现定理,又是如何找出证明方法的吗?下面本文就带领同学们沿着数学家发现定理和寻找定理证明思路的足迹,体验一下发现的快乐!古代数学家在研究三角形(凸M儿)内角和时,首先让z二ABc的顶点A沿一条直线八A。向BC运动(图l),这时产生一系列的三二角形:AIAIBC、AIAZBC…  相似文献   

12.
吴文后公式:1950年,数学家吴文后发现的关于示性类公式,这是拓扑学的基本公式。黄方程:1950年后,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提出了声子——电磁波的耦合震动模式。吴氏通用理论:五十年代初,物理学家吴仲华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华——王方法:1960年后,数学家华罗庚、王元在筛选及运用方面,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2+3”。童鱼:六十年代初,生物学家童第周人工育成了新鱼种。朱——刘算法:1965年,数学家朱永津、刘振宏提出的最小树形图算法。侯氏定理:1974年,数学家侯振挺提出了“Q过程唯一准则”的一个“最小非负解法”。建国…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通讯》2005,(1):F003-F003
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王元院士2004年10月19日~23日莅临西南师范大学,参加“离散数学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和相关课题国际会议(ICDMA)”。  相似文献   

14.
吴文后公式:1950年,数学家吴文后发现的关于示性类公式,这是拓扑学的基本公式。黄方程:1950年后,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提出了声子——电磁波的耦合震动模。吴氏通用理论:五十年代初,物理学家吴仲华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华——王方法:1960年后,数学家华罗庚、王元在筛选及运用方面,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2+3”。童鱼:六十年代初,生物学家童第周人工育成了新鱼种。朱——刘算法:1965年,数学家朱永津、刘振宏提出的最小树形图算法。侯氏定理:1974年,数学家侯振挺提出了“Q过程唯一准则”的一个“最小非负解法”。龚氏物…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和王元院士在少年数学论坛上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数学是什么”。这也是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杨乐院士的解释初听起来很高深:“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也是恩格斯对数学的解释。台下的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杨乐院士。杨乐院士立刻把解释通俗化:数量关系可以理解为课堂中所说的代数,空间形式就是几何。数学是由基础和应用两部分组成的,前者追求真和美,后者的重要性在于各方面的应用。“数学家是不是整天拿着一支笔没完没了地在纸上…  相似文献   

16.
“实验”是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大数学家高斯曾指出,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而证明只是补充的手续,但是“数学实验”则是近年来才被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名词,当下,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实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全面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的今天,有关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7.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 ——波利亚“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猜想对于确定证明方向,发现新定理,都有重大意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的哥德巴赫和大数学家欧拉通过观察实例: 6=3+3,8=3+5,10=3+7,12=5+7,14=3+11,16=3+13,18=7+11……提出了如下猜想:“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哥德巴赫猜想.但至今还没有给以逻辑证明,所以仍是一个猜想.二百多年以来,她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了无数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18.
课题从1997年1月着手准备,1997年9月正式启动,至2000年10月14日总结验收,历时三年多,经过中科院张景中院士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定,一致认为实验取得了成功,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成果.现将实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又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还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会问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名数学家玻利亚曾说:“反证法是数学方法中最精良的方法之一。”当一些命题不易从正面直接证明时,我们往往采用反证法。所谓反证法,就是先驳倒“结论”反面,而后肯定“结论”本身的证明方法。即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把“结论”的反面当作已知条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题设或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原“结论”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