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创造出许多光耀一时并传之久远的“精神”,如“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上甘岭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值得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有严重的失误.但是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文风方面,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文风问题。他认为,文风是党风和学风的表现。1942年2月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时,就痛斥党内存在的党八股文风。他说,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藏身的地方,不反对党八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也很难消灭。党八股形式,不利于发扬革命精神,而且容易窒息革命精神。一个人写八股文章,如果登在报纸上,就会影响许多人,害人不浅。  相似文献   

3.
雷淑媛 《兰台世界》2012,(25):12-13
一个人的交往活动,总是不外有生活需要和事业需要两个方面。在生活的需要方面,交往上的不自觉性较强;而在事业的需要上,很大程度上是自觉的行动。毛泽东的事业是革命的事业。革命总是要有为谁革命和靠谁革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他把光辉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他不懈地从事着广泛的经常性的人际交往活动,他是为了革命而交往的,并且在交往中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4.
《兰台内外》2012,(3):18-19
人物与历史 毛泽东: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6年9月9日,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优秀的旅游爱好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热爱旅游活动,并积极参加旅游实践。旅游已成为毛泽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实践的重要有机组合体,这对毛泽东以后的革命成长和革命胸怀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将对毛泽东的旅游观和他的旅行经历等内容作一述评。一、毛泽东的旅游经历毛泽东一生有着丰富的旅游经历,并酷爱旅游活动。他的旅游实践以其早期青年旅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扬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  相似文献   

7.
胡文龙 《新闻界》2001,(5):20-21,23
跟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一样,毛泽东也是以办报撰写新闻评论和报刊政论,传播革命真理而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而且,在他的伟大一生中,在从事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同时,一向十分重视运用报刊社论(包括其他重要评论)阐述党的理论、政策、路线和革命思想,以指导革命实践和各项工作。几十年来,他不仅亲自审阅党报和通讯社的社论,而且在百忙之中坚持为党中央领导的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和审阅修改一些最为重要的社论。他一贯认为:“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①在毛泽东长期直接参与和积极…  相似文献   

8.
出版工作要切实在“认真”上下功夫杨家宽“认真作好出版工作”,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为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的这一题词,对今天的出版改革仍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认真做好出版工作,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早在1940年他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就提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相似文献   

10.
它仍然有庄严的红色封面和那个伟人的招牌微笑,然而这是另一种解读。以我的年轻,面对毛泽东这样的大人物,我想要读些什么?我想我要读一个有趣的人,我不要瞻仰雕像或亡灵,我要看他有骨有肉地活在人间;我不要吸取教训,也不要树立楷模,我要看他什么时候放声大笑,  相似文献   

11.
从投身革命之日起,毛泽东就将报刊宣传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25年,他在为《政治周报》撰写的《发刊理由》中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1]在长期战争年代,作为一位既指挥打仗、又领导宣传的身兼二职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具有倚马可待的快速写作本领,但他从来不为快而快,他认为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媒介对新闻要有所选择,根据斗争需要或急或缓或舍.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号召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就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就是他奠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就是他培育的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毛泽东生前多次讲他是一个新闻记者,晚年说愿做报纸的专栏作家。在他的革命一生中,一直是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舆论工具,始终不渝地关怀和指导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各个革命时期,他都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新闻工作作过许多精辟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表明,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新闻敏感,而且还应有评论意识。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化,这一观点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引起重视。谈列评论意识,我以为主要指的是能够自觉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复杂矛盾,迅即引发思绪,作出积极反映、评析和论证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运动,旨在促进矛盾的有效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变革和发展,指明实践的正确进程和导向。革命导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出众的新闻工作者,一位具有强烈的评论意识的报刊评论家,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和理论家。跟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一样,毛泽东也是以办报撰写新闻评论和政论,传播革命真理而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他的伟大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普遍法则,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石。毛泽东的新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事革命活动之始,就把报刊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反映世界形势。指导革命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他先后主办和主编过多种报刊,为报刊多次写过发刊词,撰写过许多新闻和评论,修改过不少新闻稿件,留下了很多指导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著,是一位杰出的宣传家和新闻战士。毛泽东新闻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新闻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形成自身的体系。它的特点,一是系统性;二是科学性;三是指导性。现择其要端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一直把新闻媒介看作“最好的东西”。他之所以把新闻媒介看成“最好”、“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因为新闻媒介同“革命”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早在68年之前,毛泽东就这样明确地提出了报刊同革命的关系。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从本篇开始,我们将较为详细地考察、分析和梳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若干要点。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毛泽东看来,报纸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一次毛泽东谈到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他说,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而且有上层建筑,就是政府、政府机关、意识形态,譬如报纸是属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27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3周年纪念日.73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在这个艰难奋战的过程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精神的感召下,根据不同革命阶段的工作重心,先后创造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革命精神.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主义新文风建设的论述,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毛泽东对文风的高度重视,再次显示他是一位伟大的辩证法大师:他把内容和形式都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他不但要求新闻媒介刊播革命的内容,而且刻意追求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与风格的优美和精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极其精辟、经典地阐述过这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毛泽东生平自述版本演变的情况(一)旧版《毛泽东自传》是过渡性的不完善版本斯诺是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美国人。毛泽东向他讲述了抗日形势和统一战线政策,并且第一次把自己43岁以前的生平经历口述给他。1936年10月斯诺从陕北保  相似文献   

20.
创造精神和事业精神,是韬奋一贯倡导的,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可贵的精神。他认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创造性和主动性,要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热情,所办的报刊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或特色”,而且要不断推陈出新。韬奋最讨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尾巴主义”,更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他总是费尽心血,“独出心裁”,每办一种刊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所写的文章也有自己的风格。《生活》周刊每一卷都在编辑上有新的改革,甚至格式也不断变更,由单张而至订本,由订本而添画报。现有的格式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