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中海量健康信息资源在改善人们健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负面问题。近年来,健康管理领域中的信息过载引起了学界的诸多关注。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梳理及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健康信息环境的良性发展,发挥在线健康信息资源在个人健康管理与决策中的最大化效用。本文先以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梳理在线健康信息搜寻中信息过载的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研究情境、理论基础、测量量表以及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系统性回顾。然后,在信息过载经典框架的基础上从信息过载的成因、症状与影响以及应对三个层面构建健康信息过载的研究框架。最后,从情报学视角提出若干健康信息过载的研究方向和前沿展望。  相似文献   

2.
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信息过载问题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之初 ,至 6 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在人的信息欲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成分。造成信息降级的信息平庸化和噪音化是信息过载带给人们的烦恼。信息过载也给信息选择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了研究信息降级问题 ,克拉普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模型。参考文献 19。  相似文献   

3.
信息过滤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随着WWW 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信息过载”的问题日趋严重, 信息过滤日益重要。本文论述了信息过滤的意义、信息过滤的理论背景、信息过滤系统的研究, 最后探讨了目前信息过滤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从一种“信息匮乏”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载”、“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状态。受众在尽情享受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状态:一面大呼“信息过载”──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的急剧膨胀,甚至于多得无法收看、收听或阅读,从而产生大量信息垃圾,也导致了信息的自然流失;另外一方面,又感觉到信息根本不够  相似文献   

5.
甘平 《图书馆界》2004,(4):29-31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和快捷,但随之出现了“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及负面信息在网络广泛传播等问题。为了不让那些负面的、无用的信息影响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应考虑通过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诸多严峻挑战,也暴露出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面临的种种问题,譬如伪科学虚假信息的轻信与传播。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2060名网民进行问卷调查,论文探究了新冠疫情期间个人注意力、认知能力等因素如何与过载的信息环境相博弈,影响人们对真伪科学信息的辨别与传播。该研究对应对当下过载的信息环境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辉 《网络传播》2010,(7):70-71
自有人类就有现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因为相对于人类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他或她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中的信息量总是远远高于其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冗余的信息严重干扰了其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到了信息时代,信息增长的速度虽然远远超出了初民时代,但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上,倒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香农的信息论对于信息是减少系统不确定性的定义和信息乌托邦的幻想出发,提出在信息过载的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认知负担个体面临着信息焦虑的问题,综合前任的研究,笔者提出应该从提升个体的新媒介素养来改善这种焦虑,并援引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来阐释信息焦虑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辉 《青年记者》2010,(11):15-15
自有人类,即有现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因为相对于人类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中的信息量总是远远高于其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其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今天,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上,与以往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信息基地的构架和建设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户在过载的Internet信息检索中,往往不能查询到自己希望获得的内容.为此,本文提出了信息基地的概念,它是对特定领域内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精"加工处理和长期保存的"小型数字图书馆",将在特定领域内最大限度的便利用户的检索需求.本文对信息基地的构架和建设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剖析,还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OA实验室正在建设中的"中文信息处理信息基地"系统流程.  相似文献   

11.
情境化信息推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推荐服务能够推荐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因此在解决信息过载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但动态变化的"情境"对用户选择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决定也可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移动商务的迅猛发展,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近来情境化信息推荐机制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新的热点.本文综合评述了情境化信息推荐机制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机制的形式化定义、基于情境的推荐模式分类、不同模式下推荐机制实现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以及推荐机制的评测研究,着重评述国外近期研究成果的特色、优缺点,最后给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互联网对普通用户的“信息过载”与“信息迷航”问题,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近年来信息服务的热点。对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支撑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服务模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反映了我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人员使用信息可以带来新的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但他们目前却正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图书馆必须从过量的信息中提炼有效的、贴近需求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价值的信息,才能为他们提供科研帮助。本文从分析和预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期望出发,提出图书馆为方便信息用户使用信息进行工作改进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弱势群体在信息权利保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拟从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消费和信息权利保障角度,在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信息政策、信息消费等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后,分析了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我国信息弱势群体在信息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信息扶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曾云华  江伟 《图书馆》2012,(3):117-118,125
从我国图书阅读的现状,本文指出图书信息过载,分析其原因及对读者和图书馆的影响,提出基于Lib2.0的读者参与信息创造的解决方案,读者能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文献。  相似文献   

16.
唐雷 《采.写.编》2023,(11):104-1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生态视角强调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社交网络作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对舆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信息生态视角为基础,围绕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展开多方面研究,以期为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信息传播逐渐变得泡沫化,信息过载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此时,知识付费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尝试将有价值的内容从过载的信息中甄别出来,满足受众更高的需求。由此,将体育媒体逐步推向在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变革中催生出新的平台,并形成体育受众为优质资讯和知识产权付费的生态闭环的新局势,让信息碎片化时代体育媒体"知识付费"之路由崛起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作为最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其价值在于流动性和可共享性.而政府作为信息的主要掌握者,其信息的公开是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需求.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世界潮流,我国也正在加入这一潮流.但由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不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而这些问题也同时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作为政府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中.  相似文献   

19.
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它是国际范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发布后立即引起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国内业界人士也纷纷对它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本文对《框架》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内容进行反思,认为《框架》的理论基础——“阈概念”与“元素养”并不完全契合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而且《框架》以学术研究而非信息素养为出发点,强调学术信息,弱化了学术信息以外的信息内容.除此之外,《框架》还忽视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信息代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用户要求为其在互联网的多种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中查找、获得和维护所需相关信息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智能的信息代理是自动计算的软件实体,可提供动态的信息搜寻,解决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间的理解差异,并能及时处理困扰用户的“信息过载”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根据信息代理的特点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介绍有关构建信息智能代理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