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职称英语》作为一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用书,其权威性自不必说。然而,细细翻阅,却发现其中的翻译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拟对其中的问题稍作类例,简单阐述。说到翻译,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近代翻译大家严复来。他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他的“信、达、雅”理论,对后世的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从一种语言形式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转换,翻译理当以“信、达、雅”为规范,求信、求达,进而求雅,以求得最佳的翻译效果。然而,看看《职称英语》的译文、译释,却远非如此。一、欠信实按照我们的理解,信,就…  相似文献   

2.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3.
荣斌 《声屏世界》2008,(8):49-51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主持人将无声文字恰当地“翻译”成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过程,借助语音、语法、词汇三元素,通过停连、节奏、重音、语气四大手段,以目光语、手势、形体、服饰等为辅助手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就表达而言,严复先生当年讲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同样适合播音主持,“信、达、雅”应该也是播音主持表达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4.
吴超 《新闻知识》2002,(2):41-42
一、标题贵在传神 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贵在生动传神。当然,传出什么样的“神”来,各种新闻作品乃至于各种报纸不尽相同。不同的报纸,由于其读者定位不同、风格各异,对标题的要求常常各有侧重。 从新闻稿件中制作标题的过程和作品翻译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拿翻译上的“信、达、雅”标准来衡量,这个“信”的层面,主要就是忠实客观地传递信息,告诉读者是什么就可以了。当然,怎么传递,也有个“达”和“雅”的问题,但有些报纸并不侧重于此,而作为都市报、晚报则完全不同了。就拿晚报来说,由于要贴近市民,走人家庭,因而仅有“信”…  相似文献   

5.
来春燕 《大观周刊》2011,(47):12-13
本文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浮生六记》的译本进行对比,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出两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何为好文章?古人云,信、达、雅。三个字而已,言简意赅。自严复(《天演论》译者)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起,“信达雅”也一直是中国翻译界尊崇的翻译目标和标准。既然校对工作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文章(稿件),不妨也拿这三个字来衡量一下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韩仲琪 《编辑学报》1996,8(1):16-18
《前卫医学情报》是我军区的一份医学信息性刊物,主要栏目设有“述评”、“综述”、“译文”、“文摘”等,其重点涉及外文文献的翻译转载,在我们审编医学信息期刊的过程中,发现英文标题翻译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英文标题如同正文一样都应尽可能符合“信、达、雅”,让读者易懂且正确理解其真正含  相似文献   

8.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翻译是决定译制成败的关键。如何完整、准确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如何使带着异国情调的影视作品迈着轻松的步履走过寻常百姓家?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分析说明影视翻译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一、日语化“信、达、雅”是传统的翻译准则,现在一般理解为“忠实、通顺”。作为影视翻译自然不能离开这一原则。但是如何实现“忠实、通顺”则值得研究。仅从“通顺”的要求来看就未免过于笼统。影视片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通顺”、“通…  相似文献   

9.
陈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50-256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灿烂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博采众长,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结果.随着佛经典籍的传人,翻译家们便开始了对翻译标准的探讨,从最初的“直译”到近代的“神似”,从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到对译者的严苛要求,无论是最早的翻译家道安、鸠摩罗什,还是现代的钱钟书、傅雷等翻译家都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而近代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对译著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言简意赅,可以说是“等值”翻译的具体解说,因此成为翻译家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化,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其社会影响力可谓十分巨大,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人中国.电影是一件凝练的艺术精品,他是电影内容的脸面,是电影思想的灵魂,翻译电影片名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电影片名就像电影的一张名片,一个好的译名能在第一时间打动观众,而不是把观众引入歧途.商业物质化的侵袭,导致一些片商唯利是图,一味追求商业利润,对一些外国电影片名胡编乱译,毫无顾忌地使用凶杀、色情、暴力、刺激、鬼怪、魔兽等词汇,以招揽观众,哄抬票房.业界人士对此深恶痛绝,热切希望外国影片名的翻译回归正统,有据可依.笔者着力阐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由来和确切内涵,并力求以“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几十年来的部分有影响力的美国电影译名进行评述,以期通过探讨,遏制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外国影片名翻译粗制滥造的不正之风,寻找业界人士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虽然尽善尽美的译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却是可以充分沟通的,而艺术作品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沟通不可缺失的桥梁,翻译标准的确立为外国影片名翻译的评判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技艺已存在了上千年,探讨翻译理论以建立翻译学的努力也进行了一个世纪。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是翻译质量的指标体系,尽管脍炙人口,却未触及理论体系。如今,翻译理论已有六大学派,即语言学派、结构转换学派、社会语言学派、词语意义学派、《圣经》释义学派和意义认识——再现学派。各学派均有其理论基础,提出各自特定的概念和范畴,表述出各自的原理。如拉多·格奥尔基提出了翻译学的基本研究单位“逻辑素”,这是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是我国翻译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严复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众多翻译家的代表,被誉为"译界泰斗"。他的代表性译著《天演论》为中国翻译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标杆,他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更被中国翻译界视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张颖 《河北广播》2005,(5):49-50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翻译成外,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还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界 ,“信、达、雅”已成为公认的翻译标准。由于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有人觉得具备这三条尚且不足 ,于是又增加了“味”与“神”。然而 ,正如文无定法一样 ,译也无定法。我们不妨先以英译汉为例。英语作为一种表音文字 ,与汉语的表意文字相比 ,有其优势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英语按照表音的方式构成新词 ,每遇到一个新概念、新事物便要造出一个新的单词。于是英语词典越来越厚。当今的英国读者如果去读六个世纪前的乔叟的诗歌 ,已经变得如同读外国诗歌一般。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与交叉 ,使英语译成汉语 ,尤其是英诗译成汉诗 ,带来了更多的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个庞大的翻译市场已经形成。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客观需要紧迫,不免出现种种问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或因知识贫乏,或者急功近利,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正在做着不负责任的“翻译”,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丢在一边,以致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谈到知识贫乏,笔者记起一件事,就是有一位作者由于缺乏动物分类学这方面的知识,错把象征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的美国国徽图案中的白头雕(theBald Eagle)译成了“秃头鹰”。在一般人眼里,鹰是空中强大的动物,因而往往有“雄鹰展翅”、“鹰击长空”等形容词语。但从鸟的分类学看,鹰和雕部属于鹰科,都各包括许多种。但几乎可以这样说,最大的鹰也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国内兄弟民族文字互译的图书,还是引进版权的外文图书,都必须在内容选择和翻译质量上对读者高度负责,把正确的知识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即便是作为学术研究甚至“供批判使用”的著作,也要保证译文做到“信、雅、达”,使读者能正确接受作者的本意和原著之真谛。  相似文献   

16.
何为好文章?古人云,信、达、雅。三个字而已,言简意赅。自严复(《天演论》译者)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起,信达雅也一直是中国翻译界尊崇的翻译目标和标准。既然校对工作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17.
尹瑛 《大观周刊》2011,(38):19-19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内涵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外国游览者竞相来到我国的旅游景点或者文化圣地参观。对外国游客的欢迎不仅表现在待客真诚的态度上,还要从语言角度搭建一座友谊的桥梁,此时旅游英语就表现出一种沟通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作用,正基于此,本文就从旅游英语的翻译特.最入手,对旅游英语翻译理论和策略解读,探讨翻译实践中如何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8.
古文今译,顾名思义就是今人翻译古人的文章,翻译作品的总体出版要求就是达到信、达、雅,著名学者魏建功先生认为在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古人的文法,改成今人的语法;二是把古人的用词改换成今人的用词。一"、信"古文今译的质量好坏,首先要看是否做到了"信"。所谓"信",就是忠实原文。但做到"忠实原文",又谈何容易?今人不识古人,是  相似文献   

19.
李海英 《大观周刊》2011,(18):34-34
《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一书初版于1999年,再版于2007年,此读书报告选取的是2007年版的,但两版内容基本无变化。本文在此通过多视角来评析此书中的一些优点,缺点和创新点,并通过分析优缺点为读者以后的科研创作提供一个方向和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提倡的"信、达、雅"的翻译观,影响深远。本文系统介绍严复的翻译思想,并对其有时代意义的翻译之路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