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说: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形而上学>第1页). 又说: "人本自由" (<形而上学>第5页). 以上两句话,一说自由是天性,二说求知是天性.但是,自由加求知就等于创造,所以,创造也是人的天性.这可以简单地写成一个公式:  相似文献   

2.
下列两句话中的“形而上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1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 14 1页 )2 黑格尔曾形象地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高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第 2 7页 )第一句中“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句中“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意思。其实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公元一世纪 ,古希腊…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第15页有个注释说:“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索绪尔果真是法国人吗?我们先看看几段文字: ①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 “差别创造价值和单位”。(姚殿芬、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54页。) ②《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F.de Saussure)王振昆、谢文庆、刘振译《语言学基础》。中央电大出版社。1983年。443页。) ③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刘玲、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修订本)使用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42页。〕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教学与创造教育不可分割 陶行知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4页)“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人力要征服自然势力,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5页》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在对形而上学的评价上,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例如有的书认为,“一般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本否认事物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有的书说得更绝对化,认为“形而上学否认了事物的联系”,“把自然和社会看成是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偶然现象的堆积。”(《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6.
一部真正的书 ,就像一个真正的人 ,既有体魄 ,更有灵魂。朱九思教授文集《竞争与转化》的灵魂 ,集中表述为《大学生命的真谛》。大学是有生命的 ,生命是有真谛的。 (什么是“谛”?“谛”就是“意义”。)生命的真谛就是灵魂。著者说 :“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学术自由 ,追求真理”(此书 89页 ) ,又说 :“学术自由 ,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93页 )。关于学术自由 ,著者回想到“80年前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 ,就宣布‘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90页 )。我亦举一例 :梅月涵 (贻琦 )先生 1 945年在日记中写道 :“对于校局 ,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 (…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列宁还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同上书,第411页)就是说,只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才能更富有成效地实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想就认识的辩证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史学界认为少年中国学会第四次年会是1924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如李清(?),顾岳中编的《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中说:“同年(即1924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开会。”邵鹏文、郝英达著的《中国学生运动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中说:“1924年7月,  相似文献   

9.
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的封面和第26页采用了相同的一幅插图.插图下注明:"斯巴达克受了伤,还奋勇抵抗敌人的追击."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给斯巴达克这位古代英雄以极高的评价,称赞他说:"斯巴达克整个古代史中表现为最辉煌的人物.他是一个大将军(不是加里波的),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3卷,第18页)马克思并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斯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古代汉语》第1版312页说“愚”是“自谦的表敬副词”。316页又说“愚”是表“谦称”的名词。二者的例句分别为: 1.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2.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相似文献   

11.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史著作中,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巨著之一。对此,马克思曾说黑格尔是一个“最了解全部哲学史的人”(《马恩全集》第29卷第529页)。恩格斯赞誉其为“最天才的著作之一”(《马恩全集》第28卷第203页)。列宁则专门仔细地研究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实的摘要和评注,说“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哲学笔记》第273页)。那么,黑格尔哲学史研究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何在?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劳动创造了人",这是理论界经常引用的恩格斯的一句话,但我认为简单地提"劳动创造了人"是违背恩格斯的原意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恩选集》第三卷,第508页)不难看出,恩格斯讲"劳动创造了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其理的唯一标准。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86页)列宁说:“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5页)毛泽东说:“判定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49页上说: “旅顺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五十多座,大炮一百多门,原可一战。”前不久,我们接到伊川县第三高级中学二七班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49页“犄角之势”实应为“掎角之势”,确属笔误,恳改之。现就这个问题,答复如下。“犄角之势”是成语。在古代描写战争的小说中常见,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上边标着联合省共和国属于天主教区(即旧教区)。我认为不妥。联合省共和国成立时间是在1581年,这是尼德兰革命的成果,“革命的成功,使尼德兰北部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信教自由,这不仅打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同时也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世界历史问题全解》王阁森主编,1985年版,第201页)。并且,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73页上说“荷兰人讲荷兰语,信奉新教”。故,我认为联合省共和国属于新教区。联合省共和国应属于新教区$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黄喜军  相似文献   

16.
第28期《凤凰周刊》刊有一则发行广告(第59页)。广告中说:《凤凰周刊》征订的读者可享受……,凡180元征订本刊的用户……。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到底是谁在搞征订?分明是期刊社在向读者征订,怎么能说征订本  相似文献   

17.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18.
施泰纳-莱莫斯定理:如果△ABC 中,∠B与∠C的平分线相等,则 AB=AC.我们看到的文献(如杨世明著《三角形趣谈》第227~228页,汪江松等著《几何明珠》第155~159页,郭要红等著《中学数学研究》第388~391页)中所介绍的一些证法(有的说已60多种,但未见过),未有通  相似文献   

19.
没有弄明白人是什么,肯定弄不明白教育是什么。我们曾被误导,以为马克思只是在说阶级、政党、社会……其实,马克思大量地论述过人,精辟地,十分精彩地论述过人,而且,这是马克思论述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人是什么?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页)。马克思把人具有自我意识视为人的基本特征。“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同上,第46页)在我们这里不太喜欢多说的自由,教育也很少说的自由,正是由人的基本特征所必然拥有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人“懂…  相似文献   

20.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选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思想,表达了蔑视封建贵族的反抗精神。”(148页)同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