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序言里曾经指出:“《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安特莱夫的艺术风格有着什么特点?它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安特莱夫和鲁迅作品的艺术风格又有什么不同?思考并解答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药》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风格历来是人们极为关心的研究课题。许多文章在论及《药》的风格时都只说它的结尾才有阴冷的气息,对于它的整体风格,则往往避而不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上有篇文章则说:“从《药》的结束部分……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但是,如果把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理解成《药》整个小说的艺术风格,那是错误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阴冷、鬼气”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药》的艺术风格,这来源于鲁迅先生谈《药》的两段话和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药》的这种艺术风格显然受到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小说的影响,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安特莱夫的小说,因为《药》给人的感觉不是颓唐而是希望。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序言里曾经指出:"《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安特莱夫的艺术风格有着什么特点?它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安特莱夫和鲁迅作品的艺术风格又有什么不同?思考并解答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药》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理、尼采、迦尔洵、安特莱夫等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同时又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鲁迅创作于1919年4月的小说《药》,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深深激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独特的命题,巧妙的构思,开  相似文献   

7.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9.
2000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他以文学参与历史的发展,记录时代的足音。时代在他的小说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小说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倾向。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圆熟精练、叙述的精粹警拔而自成大家。《药》在这两方面更值得特别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最早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19年5月)上,这是鲁迅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但《药》已显示出鲁迅后来作品的许多特点,如取材的现实性特点、写作技巧的精练圆熟、主题涵义的深广沉重等。一、题材的选择《药…  相似文献   

10.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14.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15.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一个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痛斥了一切所谓“仁义道德”旧礼教旧教条“吃人”的血腥本质。它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号召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之后,1919年4、5月间,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深受封…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相似文献   

19.
梁艳 《现代语文》2007,(3):41-43
《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结尾的含意,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注意到了“花环”与《药》的“结尾”的内在联系,却不能接受“一个是光明的象征、一个是宣染坟场上的阴冷气氛”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企图将这二者之间的“不调合”“统一”起来,于是作出长篇引证,试图证明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这未免有点穿凿。也有人认为这正是鲁迅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