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动中的东北亚格局与日本秦德占一包括中国、日本、俄国、朝鲜、韩国及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向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自19世纪末到现在的一个世纪内,在东北亚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先有中日之战,后有日俄战争。随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极度膨胀,称霸东...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集中了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众多国家,既有历史的包袱又有现实利益的矛盾,囊括了台海问题、朝核问题、东海问题、北方四岛问题等一系列争端,格局错综复杂,从历史上来看,今日的东北亚格局发端于近代,而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国际条约起着至关重要的整合作用,且在一系列国际条约的作用下,近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作用于近代东北亚的国际条约体系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4.
韩国区域合作的基本战略是,一方面是在对外经济合作中采取更积极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把韩国国内经济发展带连接起来,优化组合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在对外经贸合作中,采取更为现实的双边贸易协定,通过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框架来实现自身的区域合作发展目标。面临韩国积极力促东北亚区域合作采取的一系列构想和措施,中国的对策将决定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度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地区集中了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众多国家,既有历史的包袱又有现实利益的矛盾,囊括了台海问题、朝核问题、东海问题、北方四岛问题等一系列争端,格局错综复杂,从历史上来看,今日的东北亚格局发端于近代,而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国际条约起着至关重要的整合作用,且在一系列国际条约的作用下,近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作用于近代东北亚的国际条约体系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1近代东北亚国际条约体系的内涵对于近代的界定,笔者在此采通说的观点,即认为近代是指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个期间。东北亚包括东亚和北亚两个地区,根据地理学的解释,东北亚地区包括了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六国。国际条约是“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国际法主体间依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体系从语义上看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所探讨的近代东北亚国际条约体系是指各个国家从1840年至1919年的时期内在今天的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六国区域内...  相似文献   

6.
美国因素对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朝核危机的当事国以及六方会谈的与会国,美国的参与将使东北亚地区安全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对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有很多制约,也有很多积极作用。在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选择中,既要尊重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存在与合理利益,也要坚决维护本地区与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使地区利益、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俄总统大选的临近,俄罗斯加速战略转变:与中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日本推进建设性伙伴关系;与韩国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朝鲜恢复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与蒙古建立友好互助伙伴关系。俄罗斯在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分析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特点及成因,有助于认清它东北亚战略在东北亚地区国际新秩序建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为国家制订适宜的对外政策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朝鲜导弹战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为了达到制衡朝鲜的目的,韩国向美国提出了修改《韩美导弹协定》延长导弹射程的要求,并得到了美国的同意。韩国导弹射程的延长打破了东北亚地区导弹领域的相对均势,增加了该地区国家间不信任与猜疑,使东北亚局势更加不稳。本文将围绕2012年韩美修改《韩美导弹协定》的背景及其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修改《导弹协定》提高韩国导弹射程的意图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历史问题的实质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历史认识主要来自民族国家的历史教育。战后日本历史教育受美国干预,但随着经济腾飞民族主义色彩日益加深,并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进一步加强。韩国因南北分裂,在历史教育中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民族正统性。中国在建国初期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历史认识,而新时期培养爱国主义的历史认识则成为历史教育的重点。冷战后三国民族主义同时复兴,激化了历史认识上的差异和矛盾。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夏,亚洲金融风暴起自泰国,迅速扩大波及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造成上述国家货币巨幅贬值四至五成,股、汇市随即崩盘。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后,意犹未尽,又肆虐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日、韩素有经济强国之誉,尤其是日本,向来被认为是惟一堪与美国一较高低...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韩国开始对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其目标是将其原先的依附型政府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自主型市场主导型或民间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升级。随着此轮调整的实施和逐渐见效,韩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12.
凌胜利  郭锐 《丹东师专学报》2011,(1):141-146,F0003
反美主义目前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现象。韩国的反美主义已经成为影响韩国政治与外交的重要因素。其实质是一种反美情绪而非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敌对,源自韩国经济发展的促进、民主化的推动、民族主义的膨胀与美韩不平等关系的刺激。通过利益表达机制与媒体报道,韩国反美主义的社会影响与政治效应愈加明显。对美韩同盟、美韩关系、朝鲜半岛问题以及东北亚格局都有所影响。成为研究韩国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日渐加速,东亚也被称为“一个按新地区主义理论分析的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而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冷战后韩国的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时期,通过考察其,运行轨迹,可以管窥其区域合作政策之特点:浓郁的中等强国外交色彩;政策重心在东北亚。而制约韩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因素有: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局面;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东亚区域内的历史问题以及韩国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立英 《华章》2007,(8):35
俄罗斯独立后,融入西方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俄罗斯政府逐渐意识到过分偏向西方的政策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必须重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而东北亚以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成为国际的热点地区,俄罗斯的东北亚外交成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俄罗斯东北亚外交的演变以及俄罗斯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五国的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渤海国时期东北亚政治的总格局渤海国时期,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以唐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东方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政治、文化是世界东方的中心,在东北亚,不仅在唐帝国版图内的渤海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中原经济、政治、文化,“与华夏同风”,与唐“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而且东北亚的新罗、日本,亦以唐代经济、政治、文化为学习榜样,与唐频繁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区域(包括日本、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联邦远东地区、蒙古)是国际敏感地区,尤其是朝鲜半岛的历史性冲突,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安全制动器。朝鲜半岛的特点在于它是美国、日本、俄罗斯联邦、中国四大国利益交汇点,无论四大国间单方面或多方面行动都将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给朝鲜半岛形势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随着1995年朝鲜半岛分裂半个世纪的临近,北南  相似文献   

17.
渤海大祚荣时期,是初唐中衰与东亚格局动荡结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营州之乱"后渤海国与唐朝、后突厥的关系,对此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东北亚格局奠定的中心环节。受制于史料限制,拟就大祚荣时期三国关系加以分析,阐述突厥介入东北事务、控制渤海国并设置吐屯管辖,以及唐朝北伐突厥和唐朝与渤海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中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性是导致中美金融恐怖平衡的根源,直接反映的是全球商品与美元流动的方向性失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BWII)下,美元固有的高风险性及美国对债务型经济的高度依赖,导致其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债券融资需求持续扩大。中国促进经济转型与投资多元化的努力,导致对美元资产需求相对减少,加之美国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及制造业重振,意味着美国输出美元交换中国商品的互补性格局正在逐步向竞争性格局转化,这使得继续维系中美金融恐怖平衡格局面临困境。该格局的有效化解还有赖于双方现有发展模式的成功调整,同时中国也需要促进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多元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08年2月美国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之后谈判进程加快。美国试图通过设立新型的区域贸易协议,使美国企业快捷、便利、无障碍地进入亚太地区,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拉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进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2月,东盟领导人提出组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8月底,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召开经济部长会议,各国原则上同意组建RCEP。在互利、透明和务实的基础上,加强与伙伴国之间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推动由东盟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利用这一个多边的平台来应对美国力推的TPP,缓解中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韩敏  李曼 《考试周刊》2010,(42):232-233
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北亚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适时强化了美日同盟。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进而剖析了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最终目的.以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