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的折射实验是几何光学中的基本实验,传统做法是做演示实验,在暗室里观察现象.如果使用光的折射学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光线的偏折,就可以让光的折射现象,满足其好奇心,而且顺应了学生乐于动手的特点,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会提高操作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自主的学习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二物理课本“光的折射”一节中,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操作难度大,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分组实验.为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我利用木板、毛玻璃等简单易得的材料制成了光的折射演示器,经学生分组实验后效果很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涟霞 《物理教师》2007,28(8):26-26
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是光学中的两大规律,但由于光的传播路径在纯净的空气中无法显示出来,所以,无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探究规律的内容了,在新课程的要求中明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为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选择配备自然学具自然学具通常指观察实验材料和自然制作材料。选择一套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学具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学具)应和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实验回归生活,通过利用日常用品改进实验或开发新实验,让学生肯动手、敢动手,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达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其中的动手实践就包含着学具操作,可见学具的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学生提高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学具操作中有很多隐性资源被大家忽视,我们提出隐性资源的软利用,其实就是在关注多元智能环境,让学习真正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光的折射",其中"光的折射规律"是通过教师演示得到的。传统实验采用的是方形或圆形透明水槽,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然而,学生很难看到光路,现  相似文献   

8.
中学音乐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自制学具中形成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与音乐学习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薄弱学校面对新课程,不能因为没有多媒体而对新课程的实施大打折扣,我们应根据具体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用实物、儿歌、学具等辅助学习数学。这样就可以把学数学置于学生熟悉而充满童趣的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能把新课程的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生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现象几乎没有感性认识 ,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 ,常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配合教学 .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对这些光学现象有所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若是没有适当的演示实验相配合 ,很难让学生正确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物理意义及这些现象的本质 .一、问题的提出在现行教材中 ,关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方面的演示实验 ,大都是用玻璃砖来完成的 .这样的实验有一个最大的缺憾 ,就是在实验中只能让学生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所形成的像 ,而不能直观地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光路 .如高中《物理…  相似文献   

11.
初三化学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边做边讲解,学生观察现象.对一些现象相当明显、趣味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生兴趣较高,观察也较认真,但是,对部分操作时间较长、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总发现学生情绪状态不佳,有些学生心不在焉;还有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但由于没有动手的机会而显得有些失望,于是,我大胆设想并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也就是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和教师一起进行操作.尝试了几年以后,觉得这样做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简单演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12.
陈毓华 《物理教师》2013,34(5):36-37
光的折射定律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是二级要求,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的14个实验之一.光的折射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光的折射现象容易观察,实验容易做,但如果要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其规律,难度不小,因为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而是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角度容易测量,但是其正弦值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姜萍 《江西教育》2004,(12):38-38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对自己的学具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摆弄,而且还摆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不仅如此,有时还互相讨论着,显现出特别专注的神情,似乎非得摆出个什么小名堂来不可,“做”数学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有教师在教学圆周率“π”时,对于“π”的认识,它虽然是历经许多中外学者探究且已有了公认的结果,但教学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记忆“π”在通常情况下的取值是3.14为目的,而应当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计算,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物理选修3-4课本第13章第4节"光的色散"中提到了几种可以实现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即光的色散现象.常见的实现光的色散的方式主要有光的折射、干涉和衍射,其中光的折射色散比较容易实现,学生在生活中也易于观察到;光的干涉色散在后面的双峰干涉实验中会涉及到;而衍射色散学生在生活难以观察到.为此本人设计了以下实验仪器让学生观察衍射色散现象,它不仅可以观察到非常亮丽的环状衍射彩色条纹,而且通过简单的测量,还可以粗略测量可见光(蓝光、红光)的波长.  相似文献   

15.
单锦浦 《物理教师》2001,22(7):29-29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光的反射”一节和沪科版第一册第十四章“光的反射”一节教学中,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的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采取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一般学校的演示教具和学生的学具多为工厂制造或由学校统一制作,学生自己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得以表现,不利于推广和加强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树生 《考试周刊》2011,(59):158-158
作者认为此实验的目的应在于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能对光的折射有一直观形象的认识,并形成深层次的记忆.为后面光的折射光路图的理解与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9):22-23
在初中物理的浮力教学中,笔者利用矿泉水瓶等物品,设计一系列学生容易操作的有趣实验,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学具的作用是方便学生学习的工具,平时的教学中会有很多配套的学具,在《认识方向》这一单元时,孩子们自制一个简易的方向板,化腐朽为神奇,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孩子们动手制方向板的过程是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的起点,孩子们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简单地学会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保障。自制教(学)具在实验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