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探讨霍桑对各自命运安排的合理性.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三重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阐释了人的人格结构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三者必须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从而产生异常行为,引起人生悲剧。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探析正好为小说《八月之光》中男性角色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翁凯瑟琳性格复杂而多变,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笔者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的关系,来探究造成其悲剧人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彭纯 《文学教育(上)》2008,(14):108-109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构成,人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必须把握好这三个层次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杨坤 《学语文》2014,(1):49-50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健康的人格需要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协调。然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却有着放纵的本我、焦虑的自我和矛盾的超我.这体现在她对希斯克厉夫扭曲的爱与挣扎。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部人格结构说",人格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欲望号街车>中,杜波伊斯姐妹的心理及活动,便映射出三部人格因素对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奥登一代"包括路易司、司班德和奥登。其中奥登的成就是最大的。《名人录》是奥登的名篇之一。人格的内在冲突是了解这首诗的主要线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名人录》的主人公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这首诗对于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对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通过自我的作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名人的悲剧,拥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杨赟  张晗  闻超 《考试周刊》2014,(96):25-25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分析爱伦坡经历对其整体人格的影响,从不同人生时期爱伦坡的成就及爱伦坡的个人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从中得出结论,即爱伦坡的早年经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人格就会扭曲,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自我"是临床心理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疗界鼻祖、精神分析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论认为自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它们分别反映出人格的三个层面,在人的意识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影  相似文献   

17.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8.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吴红慧 《中学教育》2004,(12):14-16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临近晚年时提出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的心理。研究这一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思想,对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推动教育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