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圣经》中"上帝的记号"来解读福克纳笔下一群特殊的人物形象———"白痴",认为这些形象除了表达受罚人类的意义之外,另一个更为显性的话语是:他们是人类生存及发展的转化和延续。这群"无意义"人物形象体现了福克纳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陈兴时 《科技文萃》2001,(4):105-107
人的智能就像人的身高、体重一样有高低之分。一般来说差异不大,然而有极少数人却集天才和白痴于一身,堪称“奇才”。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精神病院里,都发现了这类人,在精神病学中称为“白痴天才”。当然,普天下的白痴天才并不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日期天才:霍维茨在1941年发现了一对智商介于60~70的孪生兄弟——乔治和查尔斯。兄弟俩都是精神发育不全者,直到25岁时,仍不能自理生活。  相似文献   

3.
他们是白痴吗?他们是!他们的智商只在25~70之间,远远低于正常人的水平。他们举止怪异、行为异常,甚至有的人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他们是天才吗?他们是!他们可以是画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他们甚至可以是一个跨越历史、文学、地理、数学、体育、音乐等15门学科的大天才。他们既是白痴又是天才?他们是!他们不屑于旁人的嗤之以鼻,也不需要周遭的刮目相看,“白痴”或者“天才”都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到底是谁?他们是今医学界百思不解的学者,他们是上帝给人类的哑谜。  相似文献   

4.
李翊 《文教资料》2006,(6):48-49
《白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量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陀氏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他的小说的中心是人类学、伦理学和宗教思想。陀氏是在人世间为人类寻找崇高生活意义的作家,在这一点上,他更是体现为一位伦理思想家。他所有的作品所力图捍卫的就是人的命运和人的尊严。在《白痴》中,作品主要探讨了关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关于无神论和虚无主义的道德后果以及通向内在幸福的道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白痴     
沈和夏是同桌。一天,沈和好友开玩笑时说:“我同桌是个白痴!”不料,这话刚好被刚进教室的夏听到,他立刻怒气冲冲地回了一句:“你同桌才是白痴呢!”210000江苏省南京市(请作者速告知详细联系地址与姓名)白痴  相似文献   

6.
两个男人外出打高尔夫球,他们看到另外两个男人在附近的湖边钓鱼。其中一个打高尔夫的人对另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在雨中钓鱼的白痴!"  相似文献   

7.
非常态叙事视角是对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视角创作的突破.并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使用白痴班吉作为文本的主要叙述者,展现了美国南方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画面.福克纳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塑造了有着深刻寓意的白痴形象,从而表达了对历史和人性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白痴》中被众人称作"白痴"的梅什金公爵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他的身上充满着耶稣基督的仁爱。他抱着"美拯救世界"的理想改造世人,最后却落得与耶稣同样悲惨的结局。这是美的悲剧与爱的悲剧。透过梅什金的悲剧人生,作者极具说服力地描述了"美拯救世界"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兰静 《海外英语》2011,(3):178-179
《喧哗与骚动》中第一个叙述者班吉是个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智力的白痴,不健全的智力带来话语权缺失,常被认为是家族分崩离析的消极意义上的代表。但从班吉同时扮演苦行者、救助者和预言者三方面将其与俄罗斯基督教文学中特有的圣愚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他是一个与衰败家族的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的积极意义上的神圣白痴,与书名出典"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呼应,并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两位并驾齐驱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在一八六一年俄国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之后,面对着资本主义势力伸展漫延的俄国社会,先后写下了《白痴》与《复活》。两部小说都是以落入苦难深渊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命运为基本情节线索而展开。但是,《白痴》的男女主人公都以毁灭告终,《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却各自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1.
GROWING 《成长》2007,(7):69-74
他们是自闭症患症,他们是艺术家,他们是天才,他们是学者,但同时也是白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白痴"、"傻子"作为特殊形象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笔下,这一社会边缘人成为叙事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病理意义上,"白痴"、"傻子"通常指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一般指有先天生理、心理缺陷的人,身体畸形、智力为零。还有一种,是具有文学性的,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与常人相比,是一"白痴"形象,与普通白痴相比,又似"精灵"一般,既沉默又灵异,既沉迷自我又向成人世界靠拢。  相似文献   

13.
章艳萍 《海外英语》2011,(13):283-284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八月之光》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文章运用萨特的自由哲学思想来挖掘小说主人公克里斯莫斯悲剧人生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并进一步揭示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这部作品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坛上,福克纳一向是以乡土作家著称于世的,他的作品“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横跨美国南方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南方社会,尤其是南方人精神面貌极为神似地写照,其强烈的地域感,历史感,乡土社会感是美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 然而,细分析福克纳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福氏的小说乡土感只是其外表,而其内在深刻的含义却是对人生存境遇的思考。他作品中的人,人的境遇都是极为凄惨的,浓郁的悲剧气氛显现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福克纳又是一个专写人生苦难、写人生痛苦的小说家。 加缪对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情调是早有认识的,他说:“福克纳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悲剧作家,他提供给我们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盲人在他的命运与责任之间跌跌撞撞朝前走,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悲剧主题。”外国文学评论界对福克纳也产生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描写失败,背  相似文献   

15.
司马衷就是晋惠帝,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为什么说他白痴呢?司马衷从小就不聪明,脑子里装不进东西,老师们都对他束手无策。偏偏司马衷又是王位的继承人,这使晋武帝很烦恼。晋武帝觉得儿子总有一天是要继承王位的,于是,就叫他处理一些公事,实质上是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多方面的主题,如种族问题,清教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等等,最重要的主题则是表现现代人自我身份的模糊不清,小说中的乔·克里斯默斯、海托华、乔安娜·伯顿的人生悲剧都缘于此。福克纳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7.
坐我前排的惜诚是个网虫。而我的同桌阿呆,却是个电脑白痴。所以,每当我和惜诚下课时叽里呱啦地谈论上网的事时,阿呆总是保持沉默。在我看来,不懂电脑和网络,简直就是失掉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喔!好心地把这个想法告诉阿呆,这傻瓜只是看着我,什么也不说。“喂,难道你在怀疑我的诚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南方的历史与文化,对福克纳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穷白人沃许悲剧形象做了全面而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对以沃许为代表的南方穷白人手存状况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享有人的尊严,必须有人生正确的信仰,而这一点正是小说《沃许》主人公形象的寓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所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形象莫过于白痴班吉。这个亦神亦人的白痴身上既体现了耶稣遗爱人间的救赎和对离经叛道的惩罚,又体现了人世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爱,从而透视出了作品的主题与深层次价值。  相似文献   

20.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