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较,电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将生动、真实的画面最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使用“画面语言”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拍出深度来今年3月初,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曾播出浙江电视台采制的一条新闻,内容反映的是:今年来西湖旅游观光的中外客人盛况空前。类似这方面的报道,很容易落于俗套和一般化。但这条新闻在画面处理上却颇有新意。记者没有沿袭过去那种司空见  相似文献   

2.
“人世间”这个由乌鲁木齐电视台策划推出的社会综合性栏目,到今年元月已向观众播出了IO0期,播出各类专题片&250部(集)。“人世间”栏目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以真诚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栏目推出一年来,专题部收到了许多热心观众的来信或电话,有对栏目表扬的,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有为栏目提供报道线索的。与此同时,专题部还接待了一些来访的观众,回答了他们咨询的一些社会及家庭问题。在1996年自治区城调队对乌鲁木齐地区开路电视台节目调查中,“入世间”栏目是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白灵也被列为观众最真务的本法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种新颖的新闻节目品种应运而生.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这就是形形式式的“说新闻”电视节目,如南京地区的“直播南京”、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地区的“新闻日日睇”等等.这些节目一出笼,就深受观众追捧,通常在播出的首月就能登上当地节目收视率的前十名排行榜.播出一季度后,都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当地新闻电视节目之一。这是一种新的舆论传播动向,它所带来的效应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观众们会发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播音员和主持人之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出现在屏幕上,特别是深度报道、焦点类栏目,与观众一见面就采取了记者“出镜”这种形式,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这种转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记者功能的扩展,是形式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对记者劳动的一种承认,而是电视新闻遵循新闻规律的一项深层次的变革,因为深入到现场的记者“出镜”传播才是最接近新闻事实本身的,这种直接传播的优势就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权威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5.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晓辉 《视听界》2007,(3):61-61
《听我韶韶》是一档方言民生新闻节目,它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编排新闻内容,以主持人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用方言评说新闻,深受南京观众欢迎。这档以地方语言评说百姓所关心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评论性栏目迅速成长成为南京地区的品牌栏目。主持人《南京日报》老记者吴晓平一时间在南京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档节目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追求个性化上的三个“创新”。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是电视节目中的一道“主菜”,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收视率,直接关系到是否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广播电视报对电视剧的宣传可谓面面俱到,它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电视剧生产、播出前后的信息传达给了电视观众,使观众能更好地欣赏电视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最终的审美目的。在电视剧生产、播出之前,广播电视报就可以先声夺人,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煽情的介绍把电视剧的拍摄动态情况介绍给广大电视观众,像广播电视报上的一些栏目“荧屏动态”、“影视信息”、“长镜头”等,就是介绍即将开拍或即将播出的电视剧情况…  相似文献   

8.
刘行芳 《现代传播》2003,(5):135-136
如何从平民视角来报道新闻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新开的新闻时事栏目《南京零距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2 0 0 2年元月 1日 ,《南京零距离》开播。收视率很快就跃升为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各档新闻栏目之首 ,每天观众在10 0万人以上。年底 ,《南京零距离》诚邀观众参与评选“零距离 2 0 0 2年十大新闻”。到 12月 2 9日 ,共有 86 ,6 31名观众通过各种方式投票 ,打破了江苏各类传媒收集公众意见的历史记录。正因为《南京零距离》以平民视角来选择和播出新闻信息 ,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新闻 ,因此赢得南京市民的信任和厚爱。1 选…  相似文献   

9.
全方位感受《南京零距离》编者按:《南京零距离》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一个栏目。它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孟非读报,观众热线和现场调查等节目构成,播出时长60分钟。此栏目自2002年元旦开播后,收视率不断攀升,特别可贵的是,从播出第36周到现在,收视率一直名列南京地区所有电视节目排行榜之首。栏目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市民的视角出发,关心国计民生,报道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及时向市民提供相关资讯,成为改进新闻报道工作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请读者仔细品味本栏目的7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一线报道》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中的一个栏目,它容纳的是记发自最基层、最前线的口述报道。在这里我们把在这一栏目中播出的这些报道统称为“一线报道”。这些一线报道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才能构成,本试图对构成报道的若干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改革中诞生的一朵奇葩。它以高主旨、深报道、细详述使电视新闻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吸引了亿万观众,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我台推出的“聚焦点”栏目,也进行了有益的偿试。 一、电视新闻评论优势之我见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变革的加快、新旧体制的转轨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整个社会这一阵痛时期,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由过去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向获得更理性、更有启发性的观点。深度报道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闯进了人们的视野。深度报道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敢于触及矛盾,而且还在于它对事实的全方位把握,报道中闪烁的理性火花、丰富内涵和思辩力度,在众多媒体的众多栏目中,深度报道已成为新闻体裁中的一发“重型炮弹”。那么写好深度报道应该具有怎样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何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类新闻栏目制作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有些报刊文章已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论及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类新闻栏目紧紧围绕一个“民”字,以关注民生的立栏宗旨, 贴近民情的报道内容,便民参与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目光,提高了人们的兴奋点。用有些观众通俗的话讲,这类栏目的成功,在于它“离平民百姓最近”,“是老百姓自己的电视栏目”。  相似文献   

14.
引子今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从6月23日至26日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栏目播出了四档系列专题片《南京,对毒品说不》。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同时也受到了有关专家、领导的好评。反思采编过程,困扰我们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较大的典型案例的侦破过程无法再现,如就毒品的犯罪情况而言,仅仅把眼光落在事件本身的冲突上就会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电视荧屏中相继出现了一些谈话、交友及综艺等类型的节目,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同时也引发出不少议论,说法最多的是将这一现象称为“克隆”。那么,对这种“克隆”现象该如何看待呢?笔者以为,电视“克隆”节目的出现实属正常,它往往是电视节目生产规律的一种反映。首先,“克隆”节目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电视业竞争激烈的必然结果,也是电视节目适应现代观众口味和需要的体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好几千家,仅南京地区就建有6家专业电视台,每天播出10多套节目。各台推出的栏目,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屏幕中涌入大量栏目,有人视此为“栏目爆炸”。这一状况的出现无疑加剧了电视业竞争的程度。别人叫响的栏目必有其成功的道理,对其加以“克隆”、移植,是很好的借鉴和利用。这样做,比起重砌炉灶、从零开始地自制新节目,更省时、省力,能收到起点高、见效快、成功率大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克隆”节目也是“拿来主义”,也  相似文献   

16.
徐婧  秦婧 《声屏世界》2008,(9):39-40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和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在时间轴线上,观众与动态事件处于同一点,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听到,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参与的需求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贴近了事件,又贴近了观众。传统的“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 News Today)的“TNT”模式转向现在的“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ews Now)“NNN”模式,新闻时效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细心的电视观众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时看到这样的提示:“一分××秒后请继续收看”。这个小小的提示让观众欣喜之余,感到了“夕阳红”栏目为观众着想的的良苦用心。 这样做至少有几点值得称道之处:一是增加了节目播出的透明度,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收视知情权。电视插播广告作为“不速之客”,常常“突如其来”,让人  相似文献   

18.
《地方台30分钟》开播以来,以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赢得观众的喜爱,当之无愧地在1991年“星光奖”评选中荣登“栏目奖”宝座。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策划、开办这一栏目,为地方台优秀节目向全国播出提供了一块阵地,同时也推动了地方台节目创作水平的提高,为电  相似文献   

19.
李响 《视听界》2006,(1):145-147
到2005年底,《南京零距离》开播已整整四个年头了,如今它已经是一个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的栏目品牌在观众心中有了良好的公益形象。栏目广告收入从2002年的4000万发展到200年1.0690亿的广告买断价格,连续三年创造了同类型节目的全国最高身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城市频道成为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市场份额最稳定的频道,被称为南京第一强势频道、江苏第一地面频道、全国最受欢迎的民生新闻频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总台制定的正确战略目标,也与整个频道走“以人为本,打造新闻栏目的公益品牌”这一道路分不开。一、“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20.
和以往相比,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两会”报道亮点更多,突出表现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尊重观众收视规律;运用品牌战略,扩大栏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电视网络互动,实现媒体联动效应;提案、议案和新闻实例结合,增加报道深度,避免报道平面化。以人为本,尊重观众收视规律有研究认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证12分钟,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就会感到厌倦、疲惫,难以集中精神,传播效果较差。①以往“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总是拉得很长,少则45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有时候一条报道就长达20多分钟。这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