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不仅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展现地域风貌的作用,而且还能暗示或推进故事情节的展开,古今中外不少名篇都作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譬如《水浒》里“智取生辰纲”关于天气醋热的描写,鲁迅《一件小事》中对北风的描写,都是写景结合情节发展的生动例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相似文献   

2.
<正>一、用词之辨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这”应改作“那”。  相似文献   

3.
每次阅读大家名作,只要“用心”思索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都会发现一些“不易看出”或“不能领悟”的东西(鲁迅语)。近读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有新的感触。这篇“微型小说”不可能、也不必要用大量篇幅写景,但却用极其简练的语句突出写了“风”,而且五次写“风”,每次有每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件小事》,由于习惯上把它视作小说,因而较多地注重于人物形象的定性分析,以至为谁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而争论不休,却忽视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的分析把握。重读了《一件小事》,我们觉得,作品主要在于通过“一件小事”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真诚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对普通人美质的赞颂和向往,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憎恶和鞭笞。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情的纯真浓度而言,其中的“我”是可以把他视为作者自己的。冯雪峰曾直言:《一件小事》是“可以当作作者的自述来看的”,作品最主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一件小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和提出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的优秀作品,其内涵的深邃、构思的精妙、文笔的洗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仅说其关于“风”的描写吧,就着实非同寻常,且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指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件小事》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和楷模。本文想着重谈谈《一件小事》的艺术特色。 自始至终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态度和思想是《一件小事》最主要的特色。作品一开头就用“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对比:“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一件小事》里,鲁迅用以小衬大的手法,从小事中表现伟大的精神。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小事,令人信服地承认,小事的确是“小”.这样写,作者要表达的真谛,即精神的伟大,也就更加突出了.犹如画家着力于嫩绿,而使鲜红更艳。小说是怎样描写小事的,又是怎样突出小事的“小”的呢?  相似文献   

8.
<正>(一)“头破血出”辨鲁迅笔下果真没有生造词语的现象么?有人说:有!并且举出了《一件小事》上的一句话:“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相似文献   

9.
<正> 从《一件小事》的疏误谈起鲁迅的《一件小事》有两处语言文字方面的疏忽,一为语误,一为笔误。它们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按,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句中第一分句“我……感到……感觉”品读起来有些别扭,动词(“感到”)和  相似文献   

10.
张海锋 《阅读与鉴赏》2009,(10):31-31,30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从构思和体裁特征上来说,有一种“散文式”的小说,如《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这种“散文式”小说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手法自然融为一体,给作者表现主观世界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使作者情思并至地抒写情感和表述自己的思想。《一件小事》就是一篇有浓郁的散文韵味的小说,是典型的“散文式”小说。  相似文献   

11.
人们通常都说“头破血流”,成语辞典里也收了这一词条.可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写那位老妇人被人力车工人车把子带倒时却用了“头破血出”一词。一字之易,极有道理!有人说,“头破血出”是名绍兴上话,是个优秀的方言成语,这有《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证。除《一件小事》外,鲁迅还在《呐喊·端午节》中写过:“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其实,“头破血出”古已有之。曹雪芹和《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拿情书”中已用过了。那是小霸王薛蟠用碗砸了张三之后,张三娘在县官面前所说的:“我的青天老爷:小的就唬死了!跑到那里,看见儿子头破血出的躺在地下喘气儿……”这又似乎与绍兴方言无关。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中的“我”是贯串全篇的线索,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作品分析时也比较重视。但仅靠这一点,还不能形成小说的“格式的特别”,因为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线索的写法是很常见的,鲁迅作品中就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等。鲁迅在发表《孔乙己》时所写的《文末附记》中,曾谈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描写社会上  相似文献   

13.
《一件小事》是鲁迅短篇小说中很特别的一篇,它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车夫和启蒙者——“我”的形象,为了表达对启蒙者的质疑和反省,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车夫,表现了正剧的美学风格,反映了鲁迅早期对民众和启蒙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解读。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从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复杂的“自我”观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对于叙述者“我”以及作者鲁迅的“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关系以及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本刊第八期发表了杨黛莉同志《关于“四概念错误”的质疑》一文,认为高中语文第二册逻辑短文《演绎推理》中“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一三段论,犯的不是“四概念错误”。对于这个看法,有些同志来稿,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将卢惠余等四位同志的稿件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18.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9.
闫晗 《新读写》2023,(5):53-54
<正>我经常会想起鲁迅文章里写景的句子。鲁迅先生的小说或散文中写景的文字不算多,却出手不凡,字字珠玑,可谓大师手笔。首先,鲁迅写景的色彩感极佳,显示出他在美术上的造诣,用色很“高级”,搭配如名画。比如《故乡》中写对少年闰土的印象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相似文献   

20.
①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②菠菜是绿色植物; ③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这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的编书为说明什么是三段论而举的例子,是正确的。①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③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是作为犯“四概念”错误而举的三段论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