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文章从鲁迅《致赵其文》的两封信入手,结合鲁迅创作小说《铸剑》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铸剑》中眉间尺(包括眉间尺的父母),宴之敖者等主要人物、情节,较全面地剖析了《铸剑》——复仇的文学这一深刻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岚 《现代语文》2009,(6):73-74
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中、有仇必报,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惜离乡远行,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复仇的目的,是古代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小说《铸剑》中,历史故事的传统情节被颠覆,眉间尺身上的复仇精神也已经发生改变,表现出了新的复仇内涵。  相似文献   

3.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5.
强睿 《文教资料》2013,(29):68-69
《鲜血梅花》是余华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在母亲的要求下寻找杀父仇人的漫漫历程。在复仇途中,阮海阔巧遇了江湖两霸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帮助他们问到了各自的仇敌去向,并由此意外地凭借他人之手完成了复仇。作为贯穿整个叙事的主要行动者,主人公阮海阔是一个叙事符码。也是作者表达主题、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对解读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致探究阮海阔的形象特征及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意义表达是审美意象暗示象征式的,"剑"意象是其主题意象。在设置方式方面,鲁迅采用在标题中安设和反复强调的方式。"剑"意象中蕴含的意蕴之一是关注少年的心理成长。眉间尺的性格成长可分两步考量:一是作者以眉间尺戏鼠的情节喻示的是其心理和行为上的未成年特征。二是作者以眉宴合一暗示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鲁迅表达成长意蕴的理由有三:一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二是探索"立人"途径,关注国民性改造;三是传达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11.
暴力一直是余华小说思考和表现的主题。暴力话语带来了作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同的文本体现出了对处理紧张感的态度和方式。新作《兄弟》延续了余华的暴力叙事。作家在上下部中分别阐释了两种暴力:"文革"的血腥硬暴力和现代的金钱软暴力。对于硬暴力,余华在文本中通过家庭温情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感。但对于后者作者只能不停地展示,没能找到缓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论古近代小说三部(篇):宋代佚名小说《梅妃传》极大地丰富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内涵,对后人同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晚清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是模仿《红楼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映了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颓废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陈天华的《狮子吼》则是二十世纪初年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  相似文献   

18.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