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觉即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是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觉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意志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道德自我、促进道德自律、提高道德理想等功能。因此,应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先进道德经验、创造良好道德氛围等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意识,推动社会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自律精神培养的必要性道德自律是相对于道德他律而言的。自律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潜能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求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所以自律尊重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重视发挥人主体意识、智慧和创造力,张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存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  相似文献   

4.
论自律     
自律本意上是道德概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自律失却危害甚大的时候 ,自律不可或缺的范围大大拓展。今天 ,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作风建设等活动中 ,提倡自律 ,不仅是职业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呼唤。增强自律意识 ,提高自律艺术 ,升华自律境界 ,对每个公民 ,尤其是对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者 ,已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一自律 ,属于主观意识和行为的范畴。简单地说 ,自律就是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监督和约束的标准是自己信守的政治原则、纪律规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明社会中道德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自律的生活 ,…  相似文献   

5.
一、对待学生需不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概括地说,协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求得共同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道德产生以及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道德之于教育有更为深切的必要性:首先,道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需要。教育目的本身已经蕴含了教育伦理在内,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大…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一种以类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规定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天生自存的,而是在交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的需要,经过人们的协商和讨论,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青年时期是道德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自我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特殊意义。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建构策略有三:一是大学生个体自身不断加强道德自我修养,包括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体验和道德自省,提高道德自我认知水平,注重日常化的自我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二是高校道德教育充分重视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价值,尊重其道德自我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三是社会积极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培养良好道德风尚,规范网络管理,为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自律是反映人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它是指人们通过对外在制度、伦理、规范的认同,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模式来指导自身行为。道德弘扬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等驱使主体作为来实现的,是道德主体理性的自觉、自愿行动。道德需要自律,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中的个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而为自己设置的必然性规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加剧,道德规范重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毋庸置疑,在道德规范重建过程中,自律优于他律,因此要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心理生成,使社会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需要而自觉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并经过持续的认同行为逐步形成一种道德自律心理机制,进而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现实道德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社会中的行为主体需要真实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的低门槛、弱限制的文化参与、交流等特质为实现全民参与和互动提供可能,使其具有慎独自律等特点。政府要牵头制定推广网络道德规范,制定网络载体自律公约,明晰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底线,坚持法律法规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和国家利益底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提升媒介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加强道德理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提升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中的道德自律的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当前道德规范的无序的影响;中小学、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偏颇;社会伦理资源的缺乏以及社会道德制约机制的不足等。加强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应从激发道德美感使之产生自律的需求和动机;通过自我观察与自省反思体验个体道德发展中的缺失和遗憾;以及培养道德抉择的理性化和自我约束习惯来强化道德自律的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2.
观点     
正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道德想象力是一种个体脱离自我、超越既定情境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的能力。马克·约翰逊认为,道德想象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过程,是感知和认同外界的能力,也需要培育和适当练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就是把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与他们的生活实践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使他们的人生与生活富有智慧、更加幸福。学生道德想象力的丰富或贫乏取决于个体经验的丰富或贫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人格形成依赖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这些重要他人需要通过各自的角色扮演和叙事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而一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从其最初的意义来讲,是一种规范,一种准则,一种契约。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用来维护社会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实现群体内个体成员的资源共享和物质利益的均衡,以维护个体的生命存在。正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意义,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以协调发展,为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保证,以达到人类的共存,否则人类将在无序、纷争、冲突的状态中走向灭亡。然而,人类既有共存的问题,又有永存的问题。虽然道德规范可以由物质利益的共享达到人类群体的共存,但是仍然不足以解决人…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调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人们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二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社会公民在公共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始终与社会文明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6.
道德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回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放的实践建构了多重道德,道德困境是实践的产物。道德标准具有流动性、可变性、相对性。权力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建构主义学者的一大贡献在于,对权力和道德相互影响的方式及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伪善是道德研究不可回避的因素,它否定了哈贝马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理想对话模型,但是,也通过"舆论羞辱机制"和"自我陷阱"促进了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赋予国际组织以权威性和合法性。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局限、权力的介入、群体利益的差异,道德在世界政治中的实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将来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具有道德意义。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德育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尤其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正确  相似文献   

19.
一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无疑是一种偏颇的观点,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道理。美德与智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子曰:“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意思是说:恭敬地恪守志向,言行上不要疏忽,这样就可以成就高尚的道德,道德养成便可以产生智慧。元代郑德辉《玉粲登楼》曰“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修身者,智之符也。”这些都指明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其实,任何一种美德总是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也是人类经验之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道德规范,向人们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也揭示了每个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智慧也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积极的道德审视,并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历史的、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道德智慧源于道德生活实践,又穿越具体的道德生活,透视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智慧结构。当一个人具有了较高的道德智慧时,就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备种利益关系,尤其是面对很难的道德抉择时,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