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从最早的甲骨文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汉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汉字规范化进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汉字的音、形、义3个方面上都有所体现。首先  相似文献   

2.
我们爱汉字     
汉字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是一座丰碑,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见证着时代的变迂。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对于汉字的书写使用却越来越少,甚至已经渐渐丢弃了"笔"——这项书写工具。那么。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汉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汉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西安市凤城学校,和五(1)班的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字是现代汉字的产生之源 ,现代汉字是古代汉字的流变。三千多年的历史变化 ,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与甲金文、小篆的字形结构已经有了许多的差异 ,现代汉字的字义与《说文解字》所说的本义也有了很大的距离。这是我们今天分析字理时不能不注意的问题。所谓“字理”,指的是字形与字义、字音的联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该如何分析就如何分析 ,不能是此人讲此理 ,彼人讲彼理 ,因人而异 ;也不能是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当然 ,也会有一些字的字理一时弄不明白 ,自然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这样的字更要求按科学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并不是…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 然而,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据调查,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三千多年的汉字书写,传承到现在居然也成了"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5.
浦丽 《考试周刊》2009,(16):35-36
日本知名作家柳田邦男曾说:"汉字的节奏感与优雅的文体永远是美丽的!"于是乎,能正确地读出汉字,成了体现知识修养的重要标准。日语中汉字的读音又极其复杂,如何正确读出汉字?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汉字读音的产生和发展、组合规律及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么如何让线条活起来,生动起来呢?在此,我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借鉴古人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在常见的事物中感受、理解字的线条结构。一、线条之美比喻化传说汉字的创始人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其实也就是"道法自然"。自然界中的各种行迹均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汉字,也形成了一种对汉字的美进行欣赏的学问。首先,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是美的呢?要想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铅笔、钢笔写出美的线条,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日语中会有这么多的汉字?汉字又是什么时候传人日本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传入日本的汉字有什么影响?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有哪些不同?针对上述问题我查阅了有关文献和资料。根据中、日徐福研究协会的学者研究:徐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东渡日本的友好使者。徐福东渡之事最早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义楚六贴》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徐福亦名徐市(fd),是秦代著名方士一崇尚道家哲学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精于医学、天文、地理、航海,以及医药养生之道。受秦始皇派遣,他率三千童男女、船员、百工等大批人员,…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姿势正确,指导学生基本的书写技能,保证良好的书写质量。而低年级是写字入门的关键期,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扎实落实"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的核心任务呢?笔者在写字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实验,总结归纳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一、"前书写"策略,培养正确使用书写文具的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文具是写好字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Chiang Kai-shek"被误译成"常凯申",主要是不熟悉汉字注音史尤其是威妥玛拼音所致。在汉字注音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拼音方案主要有传教士方案、威妥玛-翟理斯方案、邮政式方案以及汉语拼音方案。其中,在翻译中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历史上威妥玛拼音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留有遗迹,甚至一些专名的拼译已成了今天约定俗成的译法。  相似文献   

10.
汉字通行的地区很广 ,用的人很多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从已发现的甲骨文算起 ,汉字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来 ,它在记录汉语 ,传播文化方面有过很大的功绩 ,今天仍在使用 ,仍把它作为纪录语言 ,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我们无论是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 ,都需要汉字为我们服务。当前社会上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常写错别字的不良现象 ;就是在我们校园里、课堂上、作业作文及考试中 ,也常出现如下差错 :或书写不规范 ,或把原本正确的汉字抄成错别字 ,或找不准错别字及改不准错别字等。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重视。认真写好…  相似文献   

11.
《燕燕》到底是一首怎样的送别诗呢,诗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诗的主旨是什么,送别的情境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前贤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仲氏任只”“寡人”“‘燕燕”等文学符号的诠释,运用了文献学、语法学、社会学、符号学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破解。  相似文献   

12.
《苏秦始将连横》的“太公”注,分歧较多,主要有三惑:(一)“姓姜亦姓吕”与“姜姓吕氏”;(二)名“尚”与名“望”;(三)号“师尚父”与号“姜太公”。这三惑两千来未得明确,立足于当代,依据史与文的分别,“太公”作为历史人物,姓吕,名尚,字尚父(或名牙,字子牙),号太公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吕望、齐太公等;而作为文学或民俗人物,则以冠姜字者的姜太公、姜子牙等为妥。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及名字称谓与后世有很大区别。通常男称氏,女称姓。通过研究与虢国女性贵族称谓有关的铭文,总结出虢国女性贵族称谓形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妇女自称;二是他称,包括父母称呼女儿、丈夫称呼妻子和其他形式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张川 《培训与研究》2008,25(3):44-46
近些年来,中国音乐史学界时“横吹曲”的研究,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肇端,逐渐受到关注,其主要成绩在于考察横吹曲的记录与传承,揭示其发展的不同形态以及文献的辨伪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文献的挖掘和整理,运用多元的学术视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文景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不仅是其个人艺术魅力的体现,也是巴蜀地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的再现。他在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技法和四川传统音乐相结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诠释了深刻的民族情感。在根据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同名诗谱写而成的合唱交响曲《蜀道难》中,郭文景运用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探索出了一条表现民族文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人名是称谓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一般而言,人名包含两部分,即姓和名,它的组合方式有“姓+名”(如中国人的姓名)或“名+姓”(如英国人的姓名)。但缅甸人的人名既不同中国人的人名,也不同英国人的人名。因为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字。主要通过缅甸人人名命名的文化规律、取名的文化观念以及人名的使用上来论述缅甸人的名字与缅甸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素重孝道,孝子故事颇多。《儒林外史》中有郭孝子寻父一节,时贤多考其本事乃《啬生文集》之胡孝子。近有学者认为《型世言》卷九所记王原事当是其本事。通过对《明史》、《续藏书》、《文安县志》、《国朝献徵录》等著述细细勘别,认为,《文安县志》所载纪常《王孝子传》作为本事才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小星》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这一数千年来聚讼纷纭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文本中的几个符号,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其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思想情绪的变化。澄清了这些问题,一切笼罩在这首诗上的迷雾便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20.
探讨汉字“摄”“影”“照”“相”等字最原始的含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曾经出现和应用的表达相同或相关含义的流变,在应用中合理地替换或舍弃,演变成现代汉语中代表“摄影”相关含义的经常性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