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玉婷 《云南教育》2001,(19):32-33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识字,还要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以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识字教学。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口语词汇和简单的字义,入学后,掌握字形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陌生东西。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学生字,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必然不会形成有机的联系。要么记住字形而不知读音,不明其义;要么听到字音而写…  相似文献   

2.
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三:会认,会写,会用。什么是会认?由于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所以“会认”应该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这三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但是学生初识字时,字形最难掌握,所以“音形义相结合,以字形为重点”的识字教学原则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标准不仅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而且描绘了语文教学应达到的新境界。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明白了语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也让学生明白了语文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我觉得《课程标准》描绘的新境界可以用“五个好”来概括,即“一笔好字、一肚子好诗文、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个好习惯”。做到了这“五个好”,老师的语文就教好了,学生的语文也学好了。  相似文献   

4.
有些人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业负担不重,没有什么可改的。我认为不能看得如此简单。从我县某些小学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外作业虽不重,但课堂教学中的“多而杂”的现象却很严重。因此,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也必须根据“少而精”的原则来加以改进。首先,应该改进识字教学。我觉得有些小学识字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片面理解“音形义相结合,以字形为重点”的原则,不根据字形难易和儿童对生字结构单位掌握的情况,繁琐地分析字形,不管什么字都要翻来复去地一笔一画地讲,加重儿童识  相似文献   

5.
近日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绘图小学生学习字典》 ,令人耳目一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汉字审美价值 ,进行字形解说 ,探究字的本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 ,做到音形义相结合。”根据这一精神 ,《绘图小学生学习字典》选列了能说明字义、小学生能理解的古文字形体(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义) ,并进行字形解说 ,探究字的本义。让孩子们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收列古文字、解说字形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通常有人对语文教学有误解,认为语文课程是死的,只要学生肯读肯背就行了,很多家长这样说,不少老师也这么讲,而我作为语文老师却无法苟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的理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活”字上下工夫。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学的应有之义,则是运用典范的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其教学目的。显然,教什么和怎样教乃是教学应有之义的核心要素,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始终要解决好的核心问题。语文教学存在偏离其应有之义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这一核心问题。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回归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出发点,也是搞好课改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的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新课程标准对每册语文教材的生字教学数量都作了具体规定,学生生字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其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高低。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生字教学,不能妄图建造空中楼阁。可是许多老师在从事生字教学时感觉单调、无新意,学生学起来也很枯燥,实际效果不太好。其实生字教学完全可以表现得富有情趣,使学生愉快地识记并运用生字。一、音形义结合——识记任何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唯有汉字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它应从一年级开始。当然,一、二年级进行的只是作文基础训练,它常常是在识字、阅读教学中进行的。 一、重视口语训练。口语训练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尤其在低年级中应当十分重视。 1.结合字词教学,进行说句子的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响亮地说出完整的句子。在教生字时,每教一个,学生在掌握了它的音形后,都要用该字口头组词,然后再用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教学“刀”字,师问:“刀”字可组什么词?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刀、小刀、菜刀……”这时,应马上引导学生用这…  相似文献   

10.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立足于汉字的组构规律,挖掘汉字的造字文化,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特点是表义文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就是在头脑中建立音形义的联系.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愈紧密,这个字就认得愈牢固.所以识字教学就得想方设法在儿童头脑中,尽快地建立这种音形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直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这也是共识.但当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凭借什么?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该去教什么”是其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写作教学的内容层面。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立足于汉字的组构规律,挖掘汉字的造字文化,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每个汉字包含音形义三个方面,这三者各具特点,又相互制约。识字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把字的音形义准确地恰当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且能够运用。汉字的字形不能很好地表示字音,而且音近字多,容易混淆。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这套工具,获得读音的能力。然而,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单调的,乏味的,那些音近和形近的字母尤其难记。因此教学就要抓重点,攻难点,而且教法要有直观性、趣味性。比如单韵母的认读是掌握复韵母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中“e”的发音又是难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的国语教学改革应首当其冲,突破“重围”,破除“陋俗”,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简言之,语文即生活,要用语文交际,要用语文写作,要用语文育人。因此,我们应该立即全面地纠正充实“语文=语言+文学”的这一认识,应重新挖掘语文内涵,扩大语言和文学的外延,把等于号改为大于号。要改变语文学科过分重视强化词语的音形义,语法知识的讲解,选文逐字逐句支离破碎地分析,拘泥于课本,受制于课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学生不了解字的音形义和个别教师不重视纠正学生错别字造成的。可见,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很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怎样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人认为:先教读音,后明字义就成了嘛。其实不行!第一,先谈“字”的教学。是“音→形→义”、“形→音→义”还是“义→形→音”?要确切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掌握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困形见义”。无论象形字也好,会意字也好,指事字也好,形声字也好,都充分体现了“因形见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就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更具有“渔”的特点,所以语文课堂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拿文言文来说.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怎样教好文言文。怎样让学生较快地提高文畜文阅读水平,这是语文老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学生不了解字的音形义和个别教师不重视纠正学生错别字造成的.可见,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很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汉字音形义的教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不要求学习所有的字时音形义都同时一步到位,但是,对要求掌握的基本字最终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对汉字形义忽略和淡化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这主要表现在归类识字中,多为笔画和结构的分析,如“大”字,只要学生能回答有“三画”“,男”字能说出是“上下结构”,老师就“顶呱呱,表扬他”;在随文识字中,多为讲读前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后就一味地讲读课文,对之前所认读生字的形义未能很好地结合语境进行析解,讲读完课文后就让学生写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