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格非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走进我校,与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晚7时,莫言、格非,应邀作客我校"香樟夜话",与师生近距离对话文学,校长陈盛教授代表学校向莫言、格非两位作家赠送纪念品。出席现场活动的除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苗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等学者团队,北北、陈希我等省市作协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当代文坛先锋文学崛起。其中,作家格非将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颠覆,而其作品本身体现出的诗意和叙事艺术又将他有别于其他先锋作家,成为文坛一景。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现实和文学困境,先锋作家格非以"记忆"为媒,走上了形式冒险的道路。《褐色鸟群》作为格非早期的实验之作,其独特的先锋姿态集中表现在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上:一方面,格非大胆地对传统的叙事技巧进行一系列否定性的变革,搭建起玄奥的叙事迷宫;另一方面,小说在内容上表现了对人孤独、不在的这种被否定的现实生存经验的关照。从叙事迷宫的搭建到对人生存记忆的书写,格非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对特定时期人、历史和存在等的先锋探索和认知。  相似文献   

6.
作家声音     
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  相似文献   

7.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8.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主要与格非的小说观念及其独特的文本呈现有关,若从外来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说,则主要表现为接受博尔赫斯的影响。从两者创作之间的延伸逻辑出发,主要选择观念的认同、迷宫手法和独特的时间意识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之于格非小说的意义。至于交织其中的关于先锋小说的特质、后现代问题,格非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纯文学立场,则同样可以视为这种延伸逻辑的使然。  相似文献   

9.
后新潮小说对新时期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强化了一种陌生化效果。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新时期小说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后新潮作家以先锋的姿态将文学陌生化的运动推向了极致;其次,后新潮作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文学形式。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各自发展了一套独特的陌生化方法,从而使近阶段文坛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0.
每一部小说,无论短长,都有它特定的结构。而不同的结构则显示不同的意义。中国新时期小说,开始时并不怎么讲究这类习惯上叫做形式的问题。人们关心的是“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说界发生很大变化,一批年轻作家在外来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小说的形式。于是,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就成为这批作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格非,是这批作家中极富特色的一个。作为六十年代出生并一直生活工作在校园里的年轻人,格非对书的阅读肯定比现实生活的阅历要多得多。也许正是这种身分导致了他对阿根廷那位世界级…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重复,是作家建构文学世界、表达意义的基本方式。借助重复,李佩甫建构了他开满了"恶"之花的"豫中平原"文学世界;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及其变异,李佩甫在他的小说中表达出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甚至互相矛盾的多重主题意义。对李佩甫小说中的重复的解读,可以让我们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文学中的重复现象,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运用重复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格非是一个喜欢沉思、具有怀疑精神的作家,他眼中的世界既包含荒诞又存在美好,他怀疑和企图反抗这个世界但同时又喜爱并且臣服于它。同样,格非笔下的主人公们常常挣扎在记忆和想象之间,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格非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各种问题。荒诞是格非小说关键词,它从遗忘、死亡、分裂三个方面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3.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格非是中国当代文坛先锋派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著有《迷舟》、《褐色鸟群》、《风琴》、《忽哨》、《青黄》、《欲望的旗帜》等许多中、长篇小说。格非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着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格非小说的叙事是开放的,逃离客观秩序的,是自由自在地进入创作主题的内部的;而作为小说外部表现形式的语言,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格非小说的语言支撑着其叙事的框架,具有诗性的感觉、深刻的表现力、生活的哲理性,处处彰显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格非小说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5.
张君默和他的小说   关于香港的文学,记得读大学时,某教授曾说,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其实不然。抛开金庸的武侠小说、董桥的散文不论,反映香港社会现实的小说,就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如刘以、舒巷城、张君默、西西、陶然等。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处,故那儿的作家,可以接触到不少和内地生活相异的题材,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到西方文学的各种新潮流与新手法。因此,香港小说自有其本身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像下面所介绍的张君默的中篇小说《模特儿之恋》,无论内容还是情节结构,都有其独到之处。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香港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诗生活通讯社消息,就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如同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问题,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  相似文献   

17.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18.
尹晓丽:格非老师您好!非常高兴可以借助《渤海大学学报》这个平台,请您谈谈对您自身小说创作和当代文学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人们介绍您的时候经常会说这是小说家格非先生和清华教授刘勇老师,这种双重身份对您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雪梅  姜泓冰 《教育》2012,(2):42-43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被认为是一项具有"神奇魔力"的事业,是作家的天赋,不靠后天的学习获得。80年前,欧美试图在大学培养作家。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甚至还有创意写作的博士学位。但是,我国的创意写作专业还是放在艺术大类之下的一个分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正在进行的创意写作试验,可以看作是作家教育本土化的探索——大学能教出作家吗?写作班毕业生要交作品2011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的小说《春尽江南》获选  相似文献   

20.
针对陶东风教授对格非小说《风琴》的道德评判,利用弗洛伊德、拉康等思想家的理论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反驳了陶教授所谓《风琴》的叙述者"是冷漠与堕落的"说法,并证明《风琴》其实凸现了中国男性在中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人格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