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佛教自东汉之时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辽金时期,基本形成了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这种本土化特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艺术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造型艺术。本文主要从佛教中的造像、绘画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来分析辽金时期佛教造型艺术的演化。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题材较之前代更为丰富,雕刻技法中融入了北方民族奔放、刚健的性格特质。佛教绘画艺术在辽金时期发生了重要转折,不再单纯描绘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动,而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传递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佛教建筑领域,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对建筑细部进行改良,对后代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最初的佛教造像、雕刻和人物绘画几乎都是印度人的翻版。在经过长期的发展 ,佛教艺术逐渐本土化 ,具有了中国人的特色。佛、菩萨、罗汉像等都变成了中国人理想中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教学刊》2008,(2):F0002-F0002
自汉代起就作为中土门户和丝绸之路要塞的敦煌,在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年之间,迎纳西来的佛教文化,通连汉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形成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宝库,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中国中古时期造型艺术最为集中的遗存。 敦煌艺术的首要特点是建筑、雕塑与绘画的“三位一体”。石窟开凿形如佛堂,彩塑造型丰富精美。壁画满布壁面窟顶。与塑像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其他佛教艺术胜地相比,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初期的佛教石窟中,“秀骨清像”风格的造像却开始悄然隐退,张僧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将佛教题材和技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创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而短而艳”的“张家样”佛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佛教造像是一种艺术,其形象多异,变化多端。佛教的兴盛引起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如戴氏父子的雕像艺术,顾恺之为代表的绘像艺术等,佛教造像丰富了中国画家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文中通过对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佛教造像的人间化和佛雕题材与道教传说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中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云冈石窟代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造像特色,龙门石窟是其延续和发展。这两处石窟清晰显示了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我国由北到南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理想造像样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其中背屏式佛造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和罕有的保留完好的贴金彩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表现手法上完美地将绘画、贴金彩绘、圆雕、浮雕、阴刻融于一体,在造像内容上多采用佛、菩萨、飞天、龙、荷等,在功能上具有宗教与艺术两重性,其优美精致的造型和绘画雕刻装饰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即所谓的“青州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原始时期的彩陶艺术及秦汉到明清时期的陵墓彩绘、文人绘画为例 ,寻求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手法的相同之处 ,从而论证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现代魅力。主张在进行现代艺术的创作时应立足于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外来艺术本土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观音造像的形态变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铸像、石雕像、木雕像、泥塑像、陶瓷像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本文将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俗化、世俗化,宗教与佛教造像在情感表现、表现手段、探究对象上的关系,宗教的文化思维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几方面进一步论证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形成了大量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妈祖造像。这些造像,系统地展示了妈祖形象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溶入了各时代人们对妈祖形象的理解,是造像师们的审美心态和时代审美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秉承了中国传统神像造型艺术传统,同时记录了妈祖的造型演变和民众的文化审美理念,成为妈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资产。从妈祖造像语言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民间造神的演变过程;从妈祖造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中国神像造像美学意涵的广大精微。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16.
四川现存佛教艺术遗迹数量很大,较著名的佛教石刻集中地就有近十处,作品时代多在中、晚唐以后,这就继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之后.将中国佛教石质造像艺术史迹从时间上联缀起来.此外,四川特有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独立的历史条件,使四川佛教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为我们探讨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地方化"  相似文献   

17.
正美术涵盖内容众多,有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而中国画是美术学科领域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融合。因此,在中小学合理安排、有效组织、恰当地进行中国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历经不同时期,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完整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希腊精神的本质、希腊精神对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和中国佛教造像的特征的考察中,认为中国佛教遗像艺术中的希腊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它仅仅是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持续、稳定发展。佛教美学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禅宗美学研究,在音乐、诗歌、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领域都作出了新的探究;道教美学方面,在理论问题、重要人物、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基督教美学研究成果集中于音乐、建筑艺术方面;伊斯兰教美学主要在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此外,学界也对国内摩尼教、诺斯替教、索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