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12):198-199
《浮生六记》是一部精美的自传散文,文中流露出的美让人陶醉,而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更是美的结晶。这部译作不但保留了原作的美,而且在原作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因此该文将对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中所表露出来的美进行研究。一方面该文将研究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该文对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散文自传,也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不论是词句,还是篇章,都代表着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一直被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接受美学与视野融合的角度下,探讨林语堂先生在其美译标准下如何让原文及文中的文化负载词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彰显其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非常讲求达意传神,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译文遣词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句子表达方面,如人物刻画,风景描写等与原文和谐一致,因而读来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之一.本文用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译者是与原文作者心灵最为契合的隐含读者.文章从译文的风格、遣词造句、意象意境的再现几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说明译者是如何填补原文的空白和不定点的并达到与原作者心灵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7.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典汉语散文措词简练,寓意深刻,其译介工作备受关注。古典汉语散文译者应"吃透"原文,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及风格,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吃透"两头,领略作者的审美体验,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之原则。  相似文献   

9.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翻译学家,他精通英语,有良好的双语功底。他一生创作并翻译了很多著名经典的著作。《浮生六记》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甚受好评,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林语堂在措词句篇修辞手法,文章的意境处理上都以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做到忠实,通顺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美感,也让西方世界读者更好的领略到了中国古文学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也是林语堂先生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标准之一的美学标准来分析,论述了文章的翻译应从意美,形式美,音美三方面着手翻译,从而从美学角度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15.
马亚敏 《海外英语》2013,(3X):180-182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工作"忠实、通顺、美"的标准,而其翻译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选词生动准确,句式灵活通顺,行文流畅优雅,是其翻译理论的绝佳体现。该文就"忠实、通顺、美"三个方面评价了这部代表其翻译成就的译作,并从正反两方面,分别指出了译文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以期能为林译研究及翻译批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百十年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因其语言为文言文,且涉及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习俗背景知识,是翻译难度颇高的一本小说。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充分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无处不在,以及积极发挥主体性对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丁丽军  喻婷 《海外英语》2012,(9):197-198
浮生六记市清代文学爱好者沈复的一部自传,主要描写了他与妻子芸尽情享受自然和艺术之美的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这个更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译文在英国杂志发表后备受推崇。原著以文言文成文,其中有不少涉及中华古典文化的内容,虽说这给原著增色不少,但是这给翻译却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涉及了许多了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相似文献   

19.
徐蕾 《英语广场》2015,(7):13-15
林语堂的作品《浮生六记》英语译本,因其翻译的笔法之娴熟和味道之纯正而享誉海内外。本文以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基本的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杂糅,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