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黎晨 《收藏》2010,(3):124-125
民国8年(1919年)陇南镇守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翻砂法铸造铜元,故称其为天水砂版。初时以仿铸四川篆书“汉”字五十文、一百文铜币为主,后又陆续铸双旗二十文、五十文及九星砂版。民国13年(1924年)停止仿铸川币,杜绝民间私铸,开始铸造孔造辅币五文和十文。  相似文献   

2.
“吉林厂平”银币,正面中央铸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两侧各铸一龙纹图案,上端铸一圆形“寿”字,此字与二龙相联,构成双龙戏珠图案;币背面分别铸满、汉纪值文字,按币值可分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五等。按正面两侧龙身有无毛刺,又可分为“光龙”和“毛龙”两大版别。其中,“光龙”版五等币值俱全,“毛龙”版只见一两、半两、三钱三等。另外,一钱币,又按纪值数字书体不同,分为大写版“壹”和古体版“弌”  相似文献   

3.
张同光 《收藏》2009,(4):118-119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清廷实行币制改革,统一颁发“大清铜币”祖模,要求各省派专员领回依式仿铸。光绪三十二年春安徽铜元局开铸中心阴文“皖”字大清铜币,上书满文“光绪年造”,两边为“丙午”纪年,下分别为币值“当制钱十文”和“当制钱二十文”,左右列“户部”二字,背为大清龙图,上书“光绪年造”,环书英文“大清帝国铜币”。  相似文献   

4.
杨晓时 《收藏》2008,(2):123-123
笔者收藏一枚铜元,正面珠圈内有中心花和直读“中华元宝”四字,圈外上方文字为“福建铜币厂造”,下为“每枚当钱十文”,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相同的五角花星。背面铸有三旗交叉图案,中间为当时民国的五色旗、左右分别为国民党党旗和18星军旗,外围上下铸有英文地名、币名及面值。其直径28毫米,厚1.7毫米,重7.2克,红铜质(见图)。据有关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后,福建省革命党人宣布推翻帝制,  相似文献   

5.
鲁阳 《收藏》2008,(7):121-121
笔者集藏铜元多年,藏品中有一枚大清铜币户部丙午二十文阳文“宁”铜元,颇为珍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据史料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南银铜元总局”更名为“江苏江宁户部造币分厂”。是时所制造的大清铜币主要以“当制钱十文”为主,其中心阴文“宁”版式多于阳文“宁”,而“当制钱二十文”阳文“宁”铜元则极为少见。其正面珠圈内为“大清铜币”,中心有一阳文“宁”字,圈外两侧为“户部”,上缘满文左右有干支纪年“丙午”二字,下缘为右读“当制钱二十文”。  相似文献   

6.
凹边铜元     
袁水清 《收藏》2010,(5):140-141
中国机制币在制造过程中对币边的处理所见者有采用光边、齿边、凹边、回纹边、鹰洋边及边部丝齿滚字等工艺,其中凹边形为中间凹,两边凸。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开始首先用机器冲压法制造圆形无孔的铜元。从目前所见实物看,铜元上凹边最早见于光绪元宝户部当制钱二十文(图1)。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为整顿币制,集中铸币权,在天津建户部造币总厂,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开铸。  相似文献   

7.
我在集藏的铜元中,有一枚铸有三面旗的铜元。该铜元钱面内圈钤上下右左对读式"中华元宝"四个字,外圈上钤"福建铜币厂造",下钤"每枚当钱十文"的面值字,左右各有一个相同的五角花  相似文献   

8.
李训刚 《收藏》2012,(12):75-75
对于机制铜元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铜元可谓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尤其是品相上好或原光币更是受到铜元爱好者的追捧。但其中不乏赝品。现就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铜币的真假辨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清铜币中,有一种中心铭文为"川滇"的铜币(如图)。仅十文、二十文两种面值,红铜材质,数量甚少,据说为当年川省代铸,像这种将两省同铸一币之上,在我国清末铜元中属仅见。关于此币的铸行,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一、赵门身世述略赵尔丰原籍山东蓬莱,先世"从龙"为汉军旗。其父文鲁斋,在山东阳谷县知县任内时,因地方发生变乱,文鲁斋衣冠整齐坐于大堂,  相似文献   

10.
叶伟奇 《收藏》2011,(2):90-90
笔者藏有一枚奇特的晚清时期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铜元。此铜元正面珠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及六瓣花星纹饰,珠圈上方有"浙江省造"字样,左侧有满文"宝"字,下方有汉文"当十",背面中央为蟠龙纹。这枚铜元的奇特之处在于正面无满文"浙"字,却多出"光武二年"四个汉字,背面除蟠龙纹外还多出了嘉禾图案纹饰(图1)。此铜元上的"光武二年",当为朝鲜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高宗李熙的年号。1897年李熙改年号为"光武",改国号为韩国,自称光武皇帝。  相似文献   

11.
我收藏着一枚朝鲜“五分”铜元。它充分显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朝鲜“五分”铜元,开始铸造于朝鲜开国五百一年(公元1894年),即大清光绪十九年。当时,我国仍然大量使用有扎铜钱,尚未开铸无孔铜元,直到1900年,  相似文献   

12.
边力 《收藏》2010,(2):139-14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河南巡抚陈夔龙鉴于“各省可仿粤省之例铸造铜元”之上谕,以“豫省银贱钱荒”为由,具奏朝廷“设局开铸铜元”,获准后遂将地处开封南关的机器局改为铜元局,并命官员从上海购来机器设备和一应材料等,于同年10月正式开铸“光绪元宝”铜元。光绪三十二年,河南开封铜元局划归户部管辖,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汴厂”,铸行“大清铜币”中心“汴”铜元。  相似文献   

13.
马聪 《收藏》2007,(12):138-139
甘肃天水砂版铜元大致可分12种版式20多个品种,如将重文、名称、大小与中英文写法的不同加以细分,则品种更多、更复杂。民国9年(1920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土法翻铸铜元,俗称“砂版”。首先仿铸四川篆书“汉”字壹百文,尔后,所铸民国10年、“都”字、“文”字,五十文、二十文砂版相继出笼,品种繁多,粗制滥造,以致民间私铸蜂起,各种砂版一度充斥陇南各地街市,造成物价暴涨,人民深受其苦。  相似文献   

14.
黄绍锦 《收藏界》2012,(4):78-78
笔者在去年九月间从本地古董店购进50多斤铜元,在筛选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枚湖南当十背飞龙“光绪元宝”黄铜元。该枚铜元正、背面均包着一层较厚的赭色包浆,只见面文“十”字左上方显露一小块金黄色,钱体比同版面的普通品厚重,钱轮处用小刀轻刮发现钱体是红铜质并带有金黄色点。当时从笔者多年收藏古钱币的经验来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光绪甲辰年江南省造十文铜元,是一种常见的钱币藏品。这种铜元版别不多,而且都是红铜质。在我的藏品里有一枚黄铜质的江南省造甲辰"光绪元宝"十文合背铜元。合背钱的成因,一是工人误将图案相同币模,分置冲床上下轧制成合背钱。这种合背钱平常会混入流通钱里发行。另一种是试样、试模一类的样币。前一种合背钱属于失误造成的错版币,而有意铸成的样币更为稀有。  相似文献   

16.
黄文叡 《收藏》2012,(8):74-75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黄道明 《收藏界》2012,(6):74-75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是我国铜元十大珍品之一,早已被中外泉家瞩目。许多有关中国铜元的出版物中都把它列入大珍,一级,并作为出版物的封面。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货币馆"有一个导览图触摸屏,上面有一枚能代表我国铸工精美、极为稀有的古钱币,它就是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  相似文献   

18.
去年,笔者收藏到一枚日本厌胜钱。此钱红铜质,锈色沧桑,包浆熟旧。经测径35毫米,厚4毫米,重20克(如图)。此钱面文“富国强兵”四个篆字,其篆法与众不同。如“国”字中的“戈”字,置于“国”外,而“兵”字的两点,似满弓之箭。此币尤为特殊的是钱背铸有一只猛虎,张着大口,翘着如鞭的尾巴,虎虎生威。  相似文献   

19.
陕西铜元     
何康民 《收藏》2010,(7):155-159
据史料载,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年)杨虎城部下驻防汉中期间设厂制造陕西铜元,总铸造量折合银币只有四五十万元。据实物统计分析,当时铸造、发行流通的陕西铜元“二分、一分”币之间的数量比例约为10:1左右,其“二分”币的版别已面世的有近百种,“一分”的版别已面世的仅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20.
藏泉点评     
《收藏界》2007,(8)
咸丰雕花当五百大钱该泉直径6.4厘米,体积较大的咸丰雕花钱近年少见。钱为红铜质,宝泉局铸,钱文为双勾书体,正背钱肉部分为佛教八宝图案,穿为重好,正背边廓为回文等三道装饰花纹,满文"宝"字出头。此钱虽有磨损痕迹,但品相上佳,为官铸庆典吉祥币中之上品。(重庆:湛徐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