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儒学     
《现代语文》2007,(10):101-10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正> 近代忧患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近代先驱们忧国忧民忧道,并把忧患意识和救亡运动相结合,为拯救苦难的中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探讨近代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 (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民族权益,民族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封建制度的衰败,激化了晚清社会种种新旧矛盾,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坚船利炮,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使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急剧冲突。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交相为厉,近代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危机的境遇和时代的苦难促使近代先驱去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近代忧患意识正是近代先驱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对西方文化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肇因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自身的学识途径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严复成为第一个意识到中国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而出现民族危机的人。以自己的翻译思想为指导,严复通过翻译,借用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传播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思想为表里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以进化论为依据,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从而启动了其后一个多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4.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并至、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晚清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新儒家等流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不难理解,一个自信的民族一定是开放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有自己文化立足点的民族。我们要弘扬并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蕴含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自从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方面,西方文化借助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军事的衰败,导致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发生动摇。不少人迷失了自我,陷入文化虚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10.
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亦采撷西方文化,积极探寻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对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钱穆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景的强烈的忧苦情怀和文化悲情。对钱穆文化民族主义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7,(3):24-29
贺麟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本根,西方文化的输入并不会代替儒家思想,反而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动力。他认为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与儒家思想的腐化相关,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国有独立的新科学,必有自己的新哲学为之支撑,故传承中华文化既要发扬民族性吸收儒学精华,还要发扬时代性,借鉴西方优秀思想资源,更要具有开放性,汇通古今中外之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对民主的追求,梁启超、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向中国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他们提出的民权、自由、开设议院的思想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及中西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他们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束缚,只能将西方的民主作为概念工具,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受到了冲击,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就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的特点、节日文化淡化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此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检视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面临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并存等诸多困境。中国成人教育要关注成人教育的文化研究,提高民族自觉,使成人教育真正地回归于生活和实际。唯有如此,中国成人教育才能摆脱在世界成人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萌发于19世纪中叶。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及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其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派的"国粹保存主义"、东方文化派的"中西调和论"、本位文化派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论",以及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等流派和思想主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把现代西方社会中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况称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全球化发展和技术时代来临,精神危机也同样困扰着我们。这样,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主流精神文化主要存在的危机以及如何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体系,成为我们在精神领域重点分析、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思想界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学东渐的加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化,导致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思想界介绍西方文化的大宗。辛亥革命前中国思想界对古希腊罗马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评述;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法律的评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比较。其中,希腊文化是被评述的主流,而梁启超先生则为评述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并不限于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和世界民族独立、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等具有血缘纽带的联系,中国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关注更倾向于为本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焦虑和警惕。后殖民理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在于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从军事、政治向文化转移的政治阴谋,警醒发展中国家审慎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又使得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遇到新的难题和困惑,其具体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上。因此,我们对于后殖民文化理论自身又需要保持必要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陷入了危机,遭到了冷遇,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近百年来,国人一直想向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强大。我们欣然接受了西方的教化,那么充足地学会了西方的逻辑,并在这种理性逻辑之上实现了工业文明的转变。对西方的东西,我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竞忽视了那些民族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进入近代,中国人民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社会各阶层通过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寻求民族进步与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反对,改革都难逃脱失败的命运.中国近代改革开放运动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