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图画故事是幼儿文学非常重要的文类,它以图文合奏的方式讲述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与文字故事及影视作品相比,图画故事对幼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召唤结构".此结构主要体现在图画语言、细节以及结尾等方面.图画故事中存在的"召唤结构"不仅使幼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与成人平等的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在成人与幼儿读者的对话中,文本意义得以更好的论释.图画故事的"召唤结构"对幼儿观察及想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学生要完成文本的鉴赏,必须独立地填补和连接这些空白,使模糊不定的意象在自己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空白与模糊具有激发和调动学生主…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召唤结构”,也存在着“意义未定与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是作者有意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唐人蒋防所作的《霍小玉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凄美感人的爱情传奇。故事以爱情“盟约”为结构中心展开,呈现出一种“盟约”式叙事结构,这种“盟约”式叙事结构起到了对故事文本的支撑作用,并对文本文化背景具有阐释意义,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召唤作用和富有魅力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5.
班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关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9.
“召唤结构”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召唤结构”的观点,能够对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文本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所提出的读者中心论、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概念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教师技能发展的观点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对教师科学建构教学技能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现代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本的个性解读是文本阅读的必然结果。文本意义的形成是文本中的"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个性介入的文本阅读本身是不存在的。但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目的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的能力,而不应该将意义的获得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尹红斌 《文教资料》2007,(15):164-165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其著名的论文《文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之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三种切入方式:1.启动学生的“心理图式”,作个性化阅读;2.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对话的继续;3.发挥阅读教学的主体创造性,升华人性。  相似文献   

13.
伊瑟尔的文本空白理论强调作者与读者以文本为媒介的交流互动,揭示了文本意义由表象性“残缺”趋于实质性“丰满”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残缺”对应作者创作,由文本的召唤性及作者的读者分身意识造成; 另一方面,“丰满”针对读者接受,与其在填补空白时所经历的二次否定有关,而位于文本虚构两端的现实与想象恰是勾连“残缺”与“丰满”的桥梁。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富有的“空白”结构生动地体现了以上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召唤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是沟通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也是文本活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吸引和激发读者创造性理解的动力,其“纲要性”、“图示性”的创作结构特点,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6.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点和空白构成了一个开放、动态、可创造的结构,它召唤读者对其进行建构、填补和再创造。文本召唤结构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导向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平等、开放、创造性的师生关系中,遵循文本召唤结构,作为读者的学生发挥其阅读主体地位,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与开掘,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符码分析理论“图画是抽象的”这一基本假设,特定的视觉阅读能力是图画书阅读所需具备的核心技能.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预测、联想等教学策略可帮助幼儿感知图画整体属性提供的信息;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方式、利用具象透视原理可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动力学传达的意义;选择分工明确的图画书、运用追问可引导幼儿体察第三个故事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