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未进上,并做过官(县丞,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到排斥和压制,怒而归隐。元至正二十年(1360)后,刘基同章溢、叶琛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协助平定天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谥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献琴     
背景链接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郁离子》是刘基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后,所写的寓言体散文故事集。  相似文献   

3.
《御赐归老青田诏》为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遣使护送刘基还乡时所作,其言辞冷峻剀切,却又充满情感,透露出刘基在归附朱元璋前后的行迹,特别是为《明史》所讳言的一些史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为历来学者所肯定,可澄清后世对朱刘君臣关系的种种猜测,可谓朱元璋对其与刘基君臣关系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4.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元至顺年间(1331)中进士,不久做了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县丞,有廉直的声誉,嗣后他转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大胆上疏弹劾御史,被御史所留难,愤而辞官。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声势浩大,浙东行省又起用他为元帅府都事,但他建议遏制方国珍军,跟元朝对方实施招抚政策不合,于是弃官归隐于青田山中。朱元璋攻取了元朝的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作为根据地后,积极罗致人才,礼聘刘基为谋士。他辅佐朱元璋建成帝业。朱元璋做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选自《诚意伯文集》.本文是篇寓言,写于元朝末年,借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当时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腐朽本质.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元末进士,做过官,后隐居著书.朱元璋起兵后,他被征聘为谋臣,协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并参预议定明初典章制度,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封为诚意伯.退休后,由于遭人诬陷和朱元璋的疑忌,忧愤而死.刘基兼擅诗文,散文风格古朴.一些寓言性、讽刺性作品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现属浙江文成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中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江浙行省都事等官。由于与执政者意见不合,大概于至正十四年(1354)便弃官归里。至元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金华、括苍,再三聘请刘基出山。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于至元二十年(1360)到了应天府(南京),向朱元璋陈  相似文献   

7.
评刘基与李党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刘基与李善长之间的斗争不是两大集团间的斗争,而是政见的分野,是淮西新贵集团与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的争斗。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官僚地主集团,是以朱元璋为总后台,从乡土观念出发,把持朝政,拉帮结派,组党营私,陷害忠良,违法犯政。而在这一时期,根本不存在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地主集团,刘基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为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治国安邦。而和李党斗争。刘基以个人之力同一个权势庞大的党群抗衡,这是他必定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基军事辩证法思想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字伯温(1311——1375),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人(今文成县南田)。1360年刘基应召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创造了许多以劣胜优、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光辉战例,为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间老百姓把他当成了“神”,能“未卜先知”,其实这是因为他的战略、战术思想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早具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基法治思想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主刑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刘基力主以民为本,立法以德。刘基法治思想对朱元璋影响颇大,其法治思想只有通过朱元璋才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刘基不会在《八十策》中提出“假韩宋名号”。从仅有的两条史料史可以证明。一是对韩林儿的“不拜”,表明刘基对宋政权的态度:林儿是傀儡,韩守政权已走向败亡。一是不同意朱元璋救安丰,表明刘基对朱元璋创建新政权的企望,一定要确保朱元璋的帝位。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作者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朝末年进士,曾任高安丞,为官廉洁、正直。弃官归里后,受明太祖朱元璋聘召至金陵,他“陈时务十八条策”,朱元璋把他安置在建礼贤馆。后来,他辅佐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召降了方国珍,北伐中原,统一了中国。授太史令之职,以后累次升迁,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当时,明朝的许多典章制度都由刘伯温与李善长、宋  相似文献   

13.
论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另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立政、建立明初社会政治制度、巩固了大明统治.刘基以儒家有用之学,附会阴阳风角,实现了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理想,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谈神化刘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是人不是神。朱元璋、宋明王朝神化他,刘基也自我神化,后人更是不断全面神化他,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讹传讹、扑朔迷离。最终证明刘基不是神,而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学家。  相似文献   

15.
隐士是中国文人阶层中一个特定的部分,由于隐逸不仕的主客观原因不同,以致于他们隐居的动机、目的也不同,其隐居不仕的方式也不尽一样.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版初中语文课本收编了刘基寓言杂文集《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工之侨献琴》,人教社教参的课文分析说本文是“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并言《郁离子》“主旨都是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寓言集《郁离子》都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其实大不然。 刘基是元末明初颇有名气的人物,他23岁举进士,26岁做高安县丞,33岁做江浙儒学副提举,可是却因廉正守直屡遭豪强倾陷。方国珍起兵后刘基被荐为元帅府督事,他主张用兵力平定方国珍,可因京中权要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元王朝决定用官爵招安,反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后“经略史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①前人曾评述刘基的写作背景是“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富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②弃官两年后,时年已50岁的刘基却又应聘投奔了朱元璋的起义队伍,与一度力图效忠的元王朝彻底决裂,后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相似文献   

17.
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探讨了刘基诗歌创作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在元明鼎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刘基诗歌具有"一代宗师的文学地位",与同时代的高启比较,刘诗是士君子言志之诗,高启是文人之诗,两家诗歌,各有千秋,未可轩轾。刘基的诗歌创作于仕元期间,在越诗派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入明后,因其政治地位而影响更著,对有名一代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卖柑者言》是一篇寓言性散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1310—1381年)。自幼聪慧,才识过人,通晓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法律、天文、历法。元末中进士,曾任县丞、儒学副提举等职,后协助朱元璋建立明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晚年遭朱元璋疑嫉而去职赋闲,忧愤而死。刘基文学造诣很高,诗歌以古朴雄放见长,散文富有形象性。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1470年,御史戴用等人将他的著作编刻成书,共二十卷,名《诚意伯文集》。《卖柑者言》就选自这一文集。  相似文献   

19.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月,在浙江青田召开的全国刘基文化研讨会结束之际,我应邀赴刘基故里文成县考察访问。时间虽仅仅一天多,但所见所闻,无不令人激动,令人振奋。风光旖旎,环境幽雅,山水与灿烂历史文化相结合,一个山水田园风光森林气息相融的生态县——文成,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