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观点认为罪会带来苦难与死亡,苦难是罪的必然结果,苦难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救赎的可能。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霍桑《红字》一书中苦难与救赎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之一,也是延伸人物命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站在基督教伦理观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通过分析海斯特所遭受的苦难,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以及带来的救赎结果三个方面来理解和体悟对霍桑《红字》中宗教主题思想,并以此更深刻地认知霍桑作品中的人文理念与宗教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体现了凝重的霍桑式的清教徒宗教死亡意识和人性观。本文通过与小说中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比较,分析齐灵沃斯犯罪到死亡以及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的整个心理过程,以此讨论《红字》中的追寻母题。  相似文献   

4.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现代语文》2007,(11):75-76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5.
霍桑的《红字》虽然具有小说的共性,但却是一部极具魅力的浪漫传奇。霍桑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运用想象力,借助"浪漫传奇"这一独特的写作形式探索着人性的真理、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本论文研究霍桑在《红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浪漫传奇"的原因,探析霍桑的"浪漫传奇"的艺术表征。"浪漫传奇"在《红字》中的创造性运用成为美国"浪漫传奇"经典。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红字》乃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因霍桑的小说常以英格兰清教思想文化为背景,且以原罪赎罪为表现主题,从而使得人们往往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他的小说。对于他的代表作《红字》,国内学者也大多数以宗教的视野进行审视,诸如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等此类相关研究,而其它理论的观照则相对较少。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试从狂欢化理论层面解读《红字》。  相似文献   

7.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霍桑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技巧在美国及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特别是他独特的浪漫主义创作技巧对同时代及后世影响深远。《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也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完美诠释。本文从《红字》的小说主题、人物刻画及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探讨霍桑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从而去体会一位勇于冲破宗教藩篱、追求灵魂自由、崇尚知识、回归自然、争取人生平等与幸福权利的伟大作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红字》出发,分析了霍桑在《红字》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指出实际上是包含了某些隐秘的意义,展示的是霍桑对所处时代认识的困惑;他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但却走不出他思想上的困惑.他认为人生都有"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唯有死,才是真正摆脱"恶"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10.
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对立是霍桑《红字》中所探讨的主要矛盾。自始至终,霍桑站在自然法则的一边,通过对珠儿、野蔷薇及海丝特胸前红字意义变化的描写,热情地讴歌了人性的解放及人类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暴露出作者自己思想里也充满矛盾,浸透了消极处世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霍桑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被认为与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并生下女儿珠儿,因此佩戴上红字“A”(“Adultery”的象征)作为清教法规严苛无情的惩罚。霍桑通过塑造海丝特这个形象向读者展示了清教观,以及清教观对人们生活和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海丝特最初是勇敢坚强的,最终却在清教社会的压迫下,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通过艰苦工作,自我提升得到救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红字”三部曲是已故当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对19世纪浪漫派作家纳塞尼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的解构性改写。在对经典的重构中,后现代创作中常见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成为厄普代克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运用露迹、自我指涉、戏拟和碎片叙事等元小说策略旨在暴露小说的虚构性和不可靠性,借以达到解构原著的目的。17世纪清教禁锢下的男女主人公在厄普代克的笔下成为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社会变迁带来的是人在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霍桑在《红字》的关键部位布设了刑台示众场景,该场景在组织人物、展示和推进情节中起到重要的叙事作用。从圣经中的类似场景入手,与《红字》中的三次刑台示众场景比较,发现两者的构成要素空间、人物和事件极为相似,都讲述审判—救赎的故事:圣经侧重于审判故事,《红字》则重在救赎故事。审判者的缺失是男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根源,这既是对圣经中类似场景的再现和颠覆,亦是一种延续与更新。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红字》中的珠儿是个特殊的人物,她的生命是伴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开始,其使命是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作者的创作心态。珠儿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表面,直达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而理解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视点"和"暗含作者"这两种叙述技巧的采用,使作者的主题和创作意图表现得更加明确,使读者更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叙事结构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发现,这部小说在表层结构上是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而在深层结构上则是对美国传统主流道德观念合理性的质疑。根据弗洛伊德的"作家情感投射"说,这种双重结构乃是霍桑本人矛盾心理在其创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擅长用特殊命名法刻画人物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其代表作《红字》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这部作品中霍桑对特殊人名和字母A的象征意义的运用,使作品蕴含多重寓意和多元主题。女主人公的名字白兰蕴含着美丽、激情、轻率、欲望灵魂净化以及对人性的研究等意义。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含有"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把罪恶隐藏在阴暗的心中"之意。齐灵沃斯的基本寓意是"恶棍、复仇和冷酷"。白兰与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的名字珠儿有"珍贵、美好与纯洁"等人性善的内涵。字母A的含义随着主题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品以字母A开始又以A结尾,字母A的不同暗含意义是为《红字》的主题模糊性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红字》的女权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红字>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红字>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多年来也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所刘画的一个反抗者的缩影,"一个女权主义的天使",一个期待着男女平等地位的坚强女性.  相似文献   

18.
借助清教的伦理道德观对《红字》中的人物的罪与罚进行新的解读,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展现其处于清教伦理道德观的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定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导致的罪与罚,以及为了获得最终的灵魂救赎而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刘伟华 《海外英语》2012,(1):203-204
Hester Prynne is the heroine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She is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m.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on the scarlet letter "A" on Hester’s bosom:ability,Angel… On the basis of deep reading of The Scarlet Letter,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discusses a new meaning of the scarlet letter "A" - active.  相似文献   

20.
《罗杰教授的版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家突破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叙事实验方面作了尝试。作者运用叙事视角的突破、人物品行中的缺陷的暴露、模糊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取位等叙事技巧,为读者营造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和含混性,从而赋予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