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伟叶 《中学文科》2007,(10):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2,(11):16-16
孟祥海在2012年10月17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继《牛郎织女》被剔出小学语文教材后,今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中的“爱”字更被删除。文章末铀“记住,你是屹饭长人,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被生硬地删成了“你们是吃饭长人的,也足读书长大的”。“爱”为何成为洪水猛兽?而此举究竟是起到了防止学生早恋的作用,又或是仅仅杞人忧天地“糟蹋”了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可见,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6.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7.
《嘱咐》一课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期望 ,读懂蕴涵在朴实言行中的母爱。如何让学生从“无声”处悟到言外之意 ?一、自主朗读 ,感受“无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使他们自主地、充分地去读书 ,兴味盎然地去读书 ,在读书活动中体味“无声”之意 ,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节时 ,出示句子 :“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再指导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仵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该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我认为,教师应特别注意和重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把孩子们带入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一、引导孩子爱读书这里的爱读书,应该包括两点:一是要让孩子们在读书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使他们爱读书;二是要引导他们读有趣的书,使他们爱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孩子们对读书产生兴趣,就应该从小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11.
张开鹏 《班主任》2008,(8):86-86
喜欢读《班主任》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读它已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习惯。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治班锦囊。我爱《班主任》,我的学生也爱上了它。于是,我们班里便有了四十多位爱读《班主任》的小小“班主任”。读着、读着,他们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想法:假如我是一位班主任,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2.
读书感悟录     
读书兴趣之由来我进学校读书,恰在共和国诞生的那年。自此与书籍结缘,尔来半个世纪矣!“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随着年岁的增大,读书的兴趣愈来愈烈。大有前人“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的旷达情怀,极易沉入“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郑燮:《板桥自叙》)的痴迷境界。倘若道出我读书成癖的个中堂奥来,似乎不外下述者三:一、别人的热心鼓励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由于孩提时代记忆过人的缘故,不消3天,就把它从头至尾背完了。然后读《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13.
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人大概不会忘记下面的情景:(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撇开他们所读的内容不论,那鼎沸的读书声以及先生投入的诵读的情境,还真很令人神往。“读书”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细细考究起来,它可以分出很多种类:从声音的有无看,读书可分为默读和有声…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相似文献   

15.
师爱的力量     
杨光 《生活教育》2009,(12):21-22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书中提到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学校当老师的那一幕幕……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17.
张洪虹 《天津教育》2022,(15):123-125
<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推崇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的理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本文在深度学习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做法阐释了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建立班级图书角,坚持午读晨诵,进行亲子共读,搭建读书平台,组建“爱成长”读书共同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调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打造学生快乐的书香童年。  相似文献   

18.
吴艳梅 《学周刊C版》2014,(3):192-192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见,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从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二十年来,我始终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妈妈给我订阅的《幼儿画报》、《小朋友》、《儿童时代》了。现在,我读一年级了,《小星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爱动脑筋的“百变陶淘”,笑破肚皮的“开心校园”,生动有趣的“迷糊豆和小人精”,还有教我们学会读书的“星星读书会”,“一·一班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