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格非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文学教育需要作家参与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日前携最新散文与评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到"思南文学之家"与读者见面。这一新作可以看成是格非"文学公开课"的纸面版,从中可以读到他对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夫卡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他对小说叙事、小说传统等文学话题所持的观点。格非透露,这些文章的原型是自己历年来在华东师大、清华等高校教授文学赏析课程的讲稿,又经过重新打磨而成,其中蕴含他近十年来读小说的心得。格非坦陈,当老师的头10年,他为此非常痛苦和困扰,辞职的念头时时冒动,因为很多人以为他是专业作家,他也想干脆去做专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09,(13):157-158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文学热”呢?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你说它不重要,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却很重要,不过,没有它也不是不能生存。”格非说,回顾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学在19世纪时最为重要。比如当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小说不发达。今天的人来判断梁启超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很荒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格非是中国当代文坛先锋派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著有《迷舟》、《褐色鸟群》、《风琴》、《忽哨》、《青黄》、《欲望的旗帜》等许多中、长篇小说。格非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着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格非小说的叙事是开放的,逃离客观秩序的,是自由自在地进入创作主题的内部的;而作为小说外部表现形式的语言,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格非小说的语言支撑着其叙事的框架,具有诗性的感觉、深刻的表现力、生活的哲理性,处处彰显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格非小说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7.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格非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其作品的意义和一般结构模式.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格非小说中"桥”这一意象,展示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而该历程对其小说的形式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从小说的事件排列方式、事件间相互关系及故事走向归结出格非小说的"桔形结构”模式;第三部分对后新潮小说做出概括性评价,认为形式实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表现了作家对"真实性”这一美学问题的新一轮探索.  相似文献   

9.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0.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后期,当代文坛先锋文学崛起。其中,作家格非将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颠覆,而其作品本身体现出的诗意和叙事艺术又将他有别于其他先锋作家,成为文坛一景。  相似文献   

12.
后新潮小说对新时期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强化了一种陌生化效果。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新时期小说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后新潮作家以先锋的姿态将文学陌生化的运动推向了极致;其次,后新潮作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文学形式。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各自发展了一套独特的陌生化方法,从而使近阶段文坛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作家声音     
<正>格非认为文学写作关乎良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该项殊荣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格非说,文学作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不仅仅关乎娱乐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面对媒体,格非在回顾司马迁作《史记》初衷之后表示,司马迁的遗产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更多是叙事技巧、修辞方法与语言风格的借鉴,却鲜有人想到其叙事抱负和写作使命。"在今天这  相似文献   

14.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主要与格非的小说观念及其独特的文本呈现有关,若从外来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说,则主要表现为接受博尔赫斯的影响。从两者创作之间的延伸逻辑出发,主要选择观念的认同、迷宫手法和独特的时间意识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之于格非小说的意义。至于交织其中的关于先锋小说的特质、后现代问题,格非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纯文学立场,则同样可以视为这种延伸逻辑的使然。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现下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类经验来说始终是神秘的,因而格非对"存在"的探索难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吊诡。格非小说叙事中的"空缺"契合了佛教神秘主义的"空无"之境,同时格非对存在与时间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对超越、轮回等生命现象的描写实际蕴含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58-62
叙述者的意识构成决定了小说的文本结构形态。存在论哲学的时间观念在格非早期小说世界中,让叙述者的意识呈现出一种环状体形态,从而使格非不断在"此刻"的推进中进行写作,并造成其"片段化"循环的文本状态。这种先锋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总是在"回忆"中获得存在感,在"预言"中获取信心,而现实充满了"遗忘"和"怀疑"泥沼的道理。至于如何超越这一泥沼,这正是作者的文学寄托所在。  相似文献   

18.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现实和文学困境,先锋作家格非以"记忆"为媒,走上了形式冒险的道路。《褐色鸟群》作为格非早期的实验之作,其独特的先锋姿态集中表现在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上:一方面,格非大胆地对传统的叙事技巧进行一系列否定性的变革,搭建起玄奥的叙事迷宫;另一方面,小说在内容上表现了对人孤独、不在的这种被否定的现实生存经验的关照。从叙事迷宫的搭建到对人生存记忆的书写,格非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对特定时期人、历史和存在等的先锋探索和认知。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实验小说写作浪潮,开拓了新时期小说艺术多元化的崭新格局,本文对此予以重新梳理和探讨。第一波冲击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写作实验,率先把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纳入了新时期小说创作轨道,引起文学传统观念的连锁裂变。高峰阶段是以马原为代表的实验小说写作,显现为多元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写作模式;而刘索拉、韩少功、残雪、莫言、格非、余华等人,均以各自的艺术取向和实验追求营造出不同的小说形态。最后指出,连续不断的写作实验是保持文学生命力永远鲜活跃动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