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 开国以来,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曹操形象,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分歧点在:曹操是个“白脸奸臣”,还是“红脸英雄”。造成这种分歧的症结究竟何在?这将牵涉到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曹操形象塑造的成败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罗贯中创造的曹操形象作出应有的估价。这里谨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而在历代文学形象中却多被看作枭雄与小人的共同体。通过曹操的散文,我们可以探寻曹操真实的形象,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公允地评判并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文章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作了探源溯流的系统考查,实事求是地阐明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两面性,细致分析了曹操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典型的演变过程;通过这种考查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认识曹操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以及曹操形象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几出曹操戏来比较艺术上的真实与历史上的真实,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上的曹操是反面典型而历史上的曹操是正面形象,艺术上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既有不符之处,也有基本相同之处,艺术上的曹操并非一概是坏典型,也有具有歌颂性质的曹操戏。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性格的定向性、一贯性相统一,它就使艺术上的曹操形象具有多种面貌。  相似文献   

7.
(一)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敢于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作家,其作品才能留传后世。曹操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的写实精神。曹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诗歌反映了汉末魏初这个历史转变期的时代真实。首先,曹操的诗歌反映了汉末上层统治者的权利之争,终于导致天下大乱和人民惨遭苦难的生活。史载:中平六年(公元189),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听政。此时太后的哥哥何进独揽大权。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张让等杀死何进。董卓入京  相似文献   

8.
笑和哭这一对矛盾的强烈的情感表现方式与它们所对应的喜悦与悲哀的感情内容,在许多正面人物身上是和谐一致的,但在塑造曹操这个典型时,罗贯中在更多情况下却故意割裂了情感表现方式与感情内容之间的正常对应关系。对二者的错置进行艺术化的夸张、定形之后,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是揭示曹操情感表现方式的假,二是揭示曹操感情内容的丑恶的微观细节。  相似文献   

9.
曹操其人,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一千多年的封建正统论者,往曹操脸上抹了白灰。在《三国演义》中和旧剧舞台上出现的那个被唾骂、被揶揄的“白脸奸臣”的反面形象,不是真实的曹操。 文革中,一小撮惯于盗用古人亡灵的阴谋家,给曹操戴上纸糊的高帽,装扮成“反潮流”的先锋、进步政治家和“打击反动倒退势力”的“法家”英雄好汉,利用历史的幽灵,为当代野心家组成的夺权派鸣锣喝道。这样的形象当然也不是真实的曹操。  相似文献   

10.
王平 《考试周刊》2014,(26):25-26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称为"奸绝"。该书从政治、处世、用人及军事斗争等多个角度出色地塑造了曹操这一代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人为真实的自己自卑,有人为真实的自己骄傲噎噎但我却觉得真实的自己是最完美的。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一个历来被争议颇多的人。历史上,他为结束三国纷争,晋统天下做了不朽贡献;但他又毕竟"篡了汉",在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其权术的使用令许多人为之不爽,至口诛笔伐。因此,谈论曹操,褒者说其智,贬者说其奸,千百年来,论说难以盖棺定之。文章针对大众对曹操的一般看法,从一些对曹操耳熟能详的评论来展开,结合史书和文学作品,分析其对曹操反面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从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进行了巧妙的激励;从割发代首中,可以看出曹操用机智的权宜做出了兼顾两全的决断;从绝妙好辞中,可以看出曹操用独到的眼光一直关注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曹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他的雄才伟略为世人称道,然而他作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却被历代文学家所诟病。本文将以《世说新语》为蓝本,通过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课标我们知道,写作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真实的事物。这样的写作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孩子的纯真,还可以体现出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不断从课堂以及生活中不断累积真实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从而个性张扬,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7.
驴行 《初中生学习》2011,(11):38-38
《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仅就其所刻画的众多人物而言,或神化(诸葛亮),或丑化(曹操),或虚构(貂蝉),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多有很大的出入。其中最该喊冤叫屈的当数江淮大才子蒋干。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有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曹操这一人物饱受争议,各类人士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乱世英雄",也有人说是"奸雄"等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好坏的评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多样化的性格,其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却又阴险奸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物的代表与结晶。  相似文献   

19.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为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嘉首先投奔袁绍。袁绍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无能之辈,于是又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十分敬佩曹操,他说:“真吾主也。”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但却深得曹操的…  相似文献   

20.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