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向自由之路——弗洛姆自由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原因和自由增长过程有其辨证性的特征:一方面,人的力量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强,而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日常活又不能满足人与世界、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以克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现代人为克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选择了逃避自由,逃避是不能根本消除不全感和孤独感的,只有通过自我实现才是通向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堪称电影的经典之作。文章主要从《蓝色》的精神层面探讨了主人公茱丽的心路历程:由逃避到面对,由不选择到自主选择,由自由到不自由。并从这一心路历程解读导演的内心精神,借以阐述选择和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将《盲刺客》中爱丽丝和劳拉划分为被资产阶级物化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爱丽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对自由的态度从“逃避”到“追求”的转变。分析她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消极逃避到积极追寻自由的自我觉醒原因,并得出结论:为了逃避自由而向权威趋同和依附,尽管可以获得归属感,但也意味着自我的消亡,只有积极地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独立完整,塑造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社会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既向往、追求自由,又难以忍受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孤独,转而想方设法地逃避自由。但是,逃避自由不是现代人摆脱困境的出路,实现积极的自由才是避免孤独的最佳方式,而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是获得这种积极自由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儿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小说。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大多指向其"黑人妇女争取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主题,但若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为理论参照,不难发现主人公珍妮始终游离在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寻索和逃避之间。缺乏爱的能力和对创造性劳动兴趣的珍妮,最终不得不逃避自由,回到生命的原点。而赫斯顿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暧昧叙事和盲点,无不凸显出其在探索女性生存价值目标时的困顿和迷惘,更有潜藏其后的客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着力描写游戏活动,以之与世俗社会相隔离,消除宗法制度的束缚;解放主体自由的精神,营造生命和谐的境界;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实现人的诗意栖居;否定畸变的社会,回归生命的本真,具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1.
《缅甸岁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是他基于自己在印度殖民地的生活见闻和感想而作。作者通过主人公弗洛里的经历刻画出殖民主义环境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奥威尔的创作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和自由,这一点与人道主义的内涵相契合。弗洛里在文化夹缝中挣扎,最终选择了逃离来追求精神自由。本文试图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着重探讨小说中主人公弗洛里的精神逃离。  相似文献   

12.
话语本质上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强有力工具.“自由”与“自由危机”是美国政治家经常使用的话语,是美国人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在2 0世纪美国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中,美国的精英往往运用“自由危机”话语,来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可以说,被夸大甚至是制造出来的“自由危机”话语,实际上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了著名的自由理论,他认为自由具有两种含义,即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在庄子的思想中同样具有这两种不同的自由。从社会现实层面上看,庄子将"人间世"视为一个充满了苦痛和无奈的地方,所以他只好逃离现实,把期望寄托于理想之中,幻化出一个自由的理想世界,追求一种没有世俗羁绊和利害关系的自由的人生。这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自由理念,完全脱离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自由观;但是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看,他把精神自由转换为一种审美自由,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信是太史公在<史记>中塑造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悲剧英雄形象.他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一直追寻着一种自由无碍的境界.他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韩信少时与人群格格不入,表面上的懦弱元行却更彰显出天性中的高傲自信.刘邦无奈之下的选择给韩信提供的一个展才华的机会,在战争中,韩信展现了全部的生命激情与活力,达到了精神上最自由的高度.他单纯地享受着这种自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刘邦早就认定的谋反者.面对一次次莫须有的打击与陷害,韩信为了保全自由步步退让,最后事实上已经失落了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小说《自由坠落》中主人公萨姆尔的人生轨迹,明确回答了人生是否有过自由的问题:自由与否在于每个人的生命感受.认为虽然萨姆尔的叙述说明他是一个自由意志问题的决定论者,但他自始至终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淡然听从命运的安排,在困惑中思索自由的根由和起止,想更好地理解生活.同时指出:生活之流中,有多少人正如萨姆尔一样,无奈地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荡漾沉浮“自由坠落”,自由与否只能在每个人的生命感受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以游仙诗为代表的游仙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掀开了辉煌的篇章,游仙精神逐渐生成并完善,最终为文人雅士所接受。庄子《逍遥游》所推崇的自由、不受拘束的心游影响了屈原,《远游》进一步发展为有寄托、为逃避而游,且更多了一些浓郁的神仙气息;《仙真人诗》对"高士"般的长生不死的精神欲求,主要是追求生命的长度以至永恒,这些不尽相同的游仙精神都为后世游仙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4,(10):43-43
心探索: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元白研究中,对待男女之情的态度一直是争论颇大的问题,有人认为白氏深情而元氏薄情,有人认为元氏同样一往情深.本通过对元白婚恋及《长恨歌》、《莺莺传》等作品的分析,认为元白都经历了一个由追求自由爱情到逃避自由爱情的转变过程,不同的只是完成转变时间的早与迟,从而澄清了以前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教育,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危机深重。大学的腐败与大学精神的衰退——大学失魂,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教育是“软”任务,它出问题,伤害在文化深层,伤害在社会未来。只顾眼前利害得失的人.只会利用而不会真正重视教育。只有重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启蒙精神,克服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的弊端.大学才会走上正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