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称代词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英人称代词具有相同之处,也各有独特的特点。本文以"你"和"you"为例,对现代汉语和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进行比较,对比二者的异同,在对比中明确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越南留学生的语用偏误入手,对汉越人称代词进行对比,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虽有对应项目,但在感情色彩义和语用功能的分布上有差异,越南语因第二人称代词缺乏如汉语"您"、"你"、"你们"这样的礼貌式而不得不借用亲属称谓词、职务名词等用于交际场合,第二人称代词空项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3.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模糊性,除了确指话语中的听话人以外,还可以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用于泛指任何人等非常规指称。国内对汉英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异对比分析上。本文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了汉英第二人称代词非常规指称用法的共性,得出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定指功能都是由常规指称功能通过构建虚拟交际语境衍生而来。  相似文献   

4.
《楚辞章句》和《孟子章句》都是具有相当口语性的著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东汉时期的语言。代词是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词类,我们以这两部著作为语料,试图了解人称代词在东汉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至少从东汉开始,人称代词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趋同与集中趋势;第一人称代词集中于"我",第二人称代词集中于"汝"。  相似文献   

5.
采用语料驱动的研究方法,对自建的英汉博物馆馆长致辞语料库的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旨在探讨由人称代词体现的不同文化的语篇中作者与读者互动关系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指称作者还是指称读者,中文语料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均明显低于英文语料。中文语篇倾向使用参与性低的非第二人称泛指指称读者,突出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但缺乏与潜在观众的互动交流。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改进中文博物馆馆长致辞语篇互动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称代词是表示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多用来代替人的名称,是体词性代词。分为表示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和表示他称的第三人称代词。运用人称代词,可避免某些表示人物姓名的词语重复出现,使行又更为简炼。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除了可使表达更为凝炼的功能外,还可以表达鲜明的感情色彩。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若”、“乃”、“而”,这些词或褒扬赞美,或贬抑轻慢,体现了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本文将就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渊源发展,谈谈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一、无明确感…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63):22-23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但两国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两国语言中,人称代词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类,但是在使用时,两者人称代词体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有区别的。特别在韩语中,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体现出说话者、听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亲属关系﹑辈分﹑尊卑及不同的社会地位等。所以,中国学习者在学习韩语时要特别注意人称代词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两国人称代词的分析对比,希望可以作为参考对两国语言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人称代词繁复,《孟子》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来说明《孟子》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内部诸代词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两类代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是语法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与普通话相比较.大城县方言的第二人称代词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第一、第三人称代词是极富有地域性特色的。这些人称代词除具有一般的指代作用外.还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但选择用哪一个人称代词来说话.完全取决于说话者想向听话者传达的感情.本身有很强的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回答     
《中学俄语》2012,(5):121-122
问:动词第二人称命令式一般不与人称代词连用,但为什么有时会存在两者连用的情况?动词第二人称命令式与人称代词连用的情况有哪些?表意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湖南读者)  相似文献   

11.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语言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第二人称指示语用法的异同及其产生的语用效果,对语言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人称代词是言语活动中的重要语言成分,英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各自都由三种人称构成,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者、听话者以及除了该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构成了言语活动的三角体系。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有从  相似文献   

13.
通常指代“谁”(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的代词是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In)与汉语不同的是,在英语中人称代词有主格与宾格之分。 主格即做句子主语的形式。人称代词主格形式常常位于陈述句之首,请看表格: 1.人称代词(主格)又称一遨单数复数第一人称I飞、e第二人称youyou第三人称he,she,itthey宾格即做宾语的形式。人称代词宾格形式常常位于动词与介词之后,请看表格: 人称代词(宾格)又称~一竺单数复数第一人称』11eUS第二人称youyou第三人称him,her,itthem 指代属于“谁的”的代词是物主代词(Possessiv。Pronoun),即“我的,你的,他…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和越南语的称谓语系统中,人称代词是差异最大的称谓形式。汉越人称代词一般都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有"你"、"我"、"他"、"她"及其复数形式。越南语人称代词有专用类和借用类,光专用人称代词就有十多个,其复数形式很复杂。在使用方面,汉越人称代词都受权势关系、礼貌原则的限制,但是受限制的程度不同。论文主要基于汉越人称代词形式和语用的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并提出汉越人称代词互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绪芹 《考试周刊》2010,(25):28-30
人称代词是任何一门语言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在人称代词这一领域里.基本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但其用法却不完全相同。日本同中国一样,被认为是一个礼仪之邦。日本人语言的委婉性在其交际过程中随处可见,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更是别具特色.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之外.根据不同场合.还可以通过使用敬语或某些特定称呼、相关动词来体现。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诗歌往往隐匿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彰显人称代词,故对人称代词的处理成为汉诗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考量的一大难点。汉英诗歌人称代词隐显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英文化差异。显化增添、保持隐匿和在保持隐匿的基础上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三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应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人称代词是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其特点在于:人称代词没有实体意义,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指称对象,它的具体指称总是寄寓在言语行为进行的具体语境中或连贯性话语之中,它在言语中的作用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行使指示功能,而第三人称则主要行使内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数量多,但并不像汉语第二人称代词那样男女老少、何时何地皆可使用,而是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变换频繁,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与他人的距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点及其内涵,本文以与汉语第二人称进行比较的视角,从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征、历史演变和形成、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人称代词+的"不仅用来解释外语物主代词的词典意义,在汉语中也是表示领属的稳定形态.通过英语物主代词的英汉交叉分析及对"人称代词+的"的语内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应该划分物主代词.其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具有三种变异: "人称代词+的" "人称代词+0的"和"0人称代词+0的".这一分析符合汉语语法的内部规律、代词的特征,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英双向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