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的主要范式是“历史认识论”,但它不仅不可能辩护历史知识合法性,而且是实证史学、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三者分裂的根源。以历史实在论为哲学前提的历史认识论根本上是一种近代西方哲学的镜式映像理论,它是历史相对主义真正的幕后推手,而不是拯救客观史学的唯一出路。在“历史认识论”范式下,史学理论只能反复在“历史认...  相似文献   

2.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研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和认识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历史认识是具有阐释性的认识,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强制阐释”和“公共阐释...  相似文献   

4.
通常来说.我们把研究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称为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往往由历史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部分组成。历史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页)。它主要揭示“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历史学中重要的理论。在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上从封建史家的“人事”说、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人类社会”说 ,到唯物主义史学的人类社会关系说的转变 ;在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上从“直笔、实录”、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纯客观研究”,到唯物主义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6.
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元认知’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毫无疑问,历史教师如果对“什么是历史”没有清澈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无法理解历史教育的真谛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拟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视角就“什么是历史”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仅把史料看作唯一的历史认识中介质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历史认识中介质包括客体反映性中介、主体图式性中介和工具性中介。还有,自在状态下的史料,亦只有进升到自为状态,才可成为历史认识之中介。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局限和出于某种功利性目的,学校体育常常以扭曲的形式被运作,甚至出现异化。因此,欲对学校体育进行文化解构,那么追寻其历史源头,审视其质变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历史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碎片化”,其表现是研究对象和选题的琐碎,其实质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其成因主要是治吏宗旨的迷失。唯物辩证法对于应对历史研究“碎片化”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师,我们常常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功利性教育的强烈冲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难以突破、学生兴趣的或缺、教者学养的局限等等,既极大地制约着历史教育在启迪智慧、滋润灵魂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也严重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当然也严重影响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高职院校历史教科书应充实人文素养的内容;二是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过程应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质;三是高职院校应重建人文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料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历史试题尤应重视史料的引用和设问的引导。文章试以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从“史料类型及其与设问之间的逻辑”、“史料剪辑与有效信息的提供”、“问题设置与三维目标的达成”三方面.解析如何在史料与设问的设计中提升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客观的历史进程,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目前,这一中介质被定义为中炙,这样的定义既没有区分历史认识中介质和一般认识中介质的不同,又没有对史料作为中介质时的性质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免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发生歧义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认识过程的根本特点进行分析,澄清和规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叙述体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编撰方法。希罗多德通过史学革命草创了西方历史叙述体的范式。修昔底德则把历史叙述与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求善的道德垂训历史意义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完美地统一和结合起来,为后世西方历史叙述体奠定了范式。  相似文献   

15.
黄树勇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2):180-181,187
本文从人文的视角审视“人文奥运”的核心内涵,对“人文奥运”历史发展做简要评述.阐述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对如何更好的实现“人文奥运”理念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的题材大为拓展。历史认知的嬗变,使作家摆脱了“政治先行”的主观性,创作意识出现了多元的趋势,多了些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深入的化思考,个性意识突出了,但也存在着“帝王”泛滥等问题,有媚俗、美化之嫌。艺术表现上,不拘一格的创新已成为明显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创作中,文化被认为是历史前行的动力,这对于以往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大进步,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人格及行为方式推到了历史的前沿。而若将文化作为唯一维度,忽略政治经济等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将现在的一切都推诿给古老历史文化,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嫌疑,这是历史散文中需要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发展活动理论具有深入的研究。心理学与认识论是有机统一的,维果茨基反对传统认识论中的身心二元论,在批判吸收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维果茨基借鉴《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方法论原则,运用"单位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机制和认识发生过程,从语言和意识出发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工具-符号理论解决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性问题,创造了一元论的历史方法论。维果茨基理论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解释了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本体论,进一步深化、扩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有必要在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贴近现实生活等方面进行现代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不能失去史学的学术品格和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在阶级社会里,是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武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代条件既对唯物史现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只有不断提高水平、加强认识,才能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