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像、相”应该各司其职辽宁省沈阳市王宝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这意味着,“象”与“像”是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可时至今日,我们从大量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在“象”“像”和“相”的用...  相似文献   

2.
“象”、“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②形状、样子。如“现象”、“印象”、“形象”、“假象”、“象征”  相似文献   

3.
1987年11月第2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己经改掉了“像”简化为“象”的现象。“像”简化为“象”已有30年的历史了,现在一子下改过来,人们觉得有些不习惯。 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有“象[像]字条,但在语言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于是在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给“象[像]”字条作了注释:“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但这个注释仍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为了纠正“象”、“像”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在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抽去了“象[像]”字条。可是,两年来报刊上该用“像”而用“象”的情况屡见不鲜,连中学语文课本也未能改正过来(估讨下次再版时修订),光靠小学语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5.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天公布了2006年社会语文运用的十大差错。这十大差错是: 1.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7.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这就是说,“像”恢复原字原义,“象”不再是“像”的简化字,而是两个音同义异的字。  相似文献   

8.
在较长的时间里,象作过像的简化字使用。可是1986年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抽去了象(像)字条。因此,象也就不再作像的简化字使用了。我们必须清楚象、像二字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9.
“像”和“象”都是常用字,目前使用比较混乱。 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年公布的《简化汉字总表》的注脚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此后科技术语中天象、物象、象散、象点等均用“象”,在用字上一般不存在混淆不清的问题和分歧意见。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汉字总表》时恢复了“像”字,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抽去了“象(像)”字条。  相似文献   

10.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1.
迭≠叠     
史国东 《学语文》2002,(2):25-25
在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中,“迭”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对此作了调整,不再将“叠”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即“迭”和“叠”都是规范的汉字。  相似文献   

12.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6年中国人语文运用的十大差错。1.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13.
《报任安书》一课的注释存在用字欠规范现象,有必要一一指出,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一、繁体字92页13条中“石朱笔”的“石朱”应改为“朱”。“石朱”(朱砂,可用做红色的颜料),早在1964年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就已简化成“朱”。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在第一册课本附录《简化字总表》中单字“石朱”已简化,在复音词规范词形中自然也就不再有“石朱笔”,而应以“朱笔”代之。或许…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诊所     
‘像’与‘象’在报刊和荧屏上,经常把比较容易识别的‘像’字错写成象字。例如:‘小李把自己打扮得象一朵花’.‘雪象棉花一样白。’这两个例子均应把‘象’改为‘像’。‘像’表示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好像、如之义等。一九八六年,我们国家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像’和‘象’分开使用。‘像’不再是繁体字,而是规范字了。‘名不副实’与‘名不符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北京一家小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为《名不符实的……》。‘符’即‘符合’之意。‘副’意为相配、相称。‘名不符实’的用法不准确。而‘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重新把《简化字总表》作为附录编写在课文的后面,这是宣传贯彻《语言文字法》等语文法规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广大高中生规范使用简化字和了解与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提供了一份不易查找的资料。可是,该册教科书(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印装)附录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把繁体字“陕”不可思议地印成了“”,生造出一个本不存在的“”字。繁体字“陕”的声旁是“”(shǎn),汉语字典都一致确认这一形体,原版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也确认这一形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差错呢?1郾粗…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简称“二简”)于1977年12月20日发表。它问世了半年之后,在1978年4月和7月原教育部和中宣部分别发出通知,说明这批简化字不够成熟,宣布停止使用“二简”中第一表的简化字。但是,这个草案并没有被废止。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宣布废止“二简”,立刻停止使用“二简”中的简化字。“二简”自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像”字已简化为“象”,也曾言明,如果使用中出现二者意义可能相混时仍用“像”。然而在三十余年的应用中,由于人们疏忽大意或考虑不周,因相混而引起歧义的事总有发生。比如“他下午4点才赶到动物园,象很疲劳,便匆匆转了转回家了”;又如“督促引导不是包办代替,象代替孩子做作业,是没有好处的。”这两句中的“象”就容易误解为大象。又如“象脚鼓”、“象鼻虫”、“象海豹”、“象牙会脱落”、“象妈妈”、“象尾巴在摇摆”等语句也是很易发生误解的。有鉴于此,1986年国家语委在重新颁…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和《〈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里没有废止《简化字总表》的说法,也没有“表外字不再类推”的内容。由教育部语信司组编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一书宣布废止《简化字总表》并提出“表外字不再类推”的论断。《〈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是辅导材料,不是政府文件,它没有权力宣布废止《简化字总表》。《简化字总表》没有废,也废不了,"表外字不再类推"必然造成汉字文本繁简混用,严重影响汉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汉字。由于汉字的同音、同义词很多,致使我们在使用中出现了混淆,影响了我们语意的表达。本文从“象”与“像”的演变入手,分析了“象”与“像”在用法上的区别,并对2001年国家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有关“象”与“像”的词语进行了整理,这对于我们尤其是从事编辑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想象”和“想像”频频出现,叫人无所适从。学生作文中也是如此,有的老师见到“想象”就改为“想像”,或者相反。可学生都有意见,理由是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用的是“想象”,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以“想象”为推荐词形。“像”“象”二字,古来通用。《易经·系辞下》里就有“象也者,像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