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百衲衣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先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  相似文献   

2.
《百衲衣》通过叙述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母亲是农村妇女,她深信穿百衲衣能让“我”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因此,在房屋被火烧的时候,她冲进屋里没有抢粮食、铺盖和闹钟,只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在她的心中,百衲衣就是儿子的生命呀!一个“抢”字,浓浓的慈爱便跳出了字里行间。这是正面描写。母亲在“我”13岁后一直珍藏百纳衣和在“我”读大学时将百衲衣放进我的行李箱中并提醒“我”给山里人争气,这里还是正面描…  相似文献   

3.
猫狗委员会     
张维理 《留学生》2010,(11):52-52
有一天.一个丹麦朋友问我:“你猜绪看,在丹麦家庭里.谁的地位最高?”“那当然是父母喽!”我说.“父母除外,我指的是小家庭.”他说.我想都不用多想,说.“那肯定是妻子喽.”  相似文献   

4.
长长的电话线,子女在这一头,父母在那一头。在子女这一头。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摁了两遍键码。第一遍,音筒里传来“嘟——嘟——嘟”三声后挂断。再摁一遍,然后通话。“你先没想好说些什么吗?”我问。“不是。“”那干嘛摁两次键?”我又问。朋友笑着说“:我爸妈是急性子人,听见电话音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还被桌腿绊了一下,脚趾头肿得老大。打那以后,我就与二老约定,悠着点接,我先摁一遍键,给他们有个预备的时间。”听了朋友的叙述,我默然良久。在父母那一头。月底,我到鼓楼电信局缴电话费。缴费的人很多,排着…  相似文献   

5.
我在上海读大学,读的是财经专业,刚进校时才1 9 岁。那时候,同学都是由父母陪着,生怕“巨款”(生活费)被人偷掉。我则独来独往,身上只带了一张“牡丹灵通卡”,卡上有6 0 0 块钱。 我家在批发城拥有一个店面,生意红火。我耳濡目染,沾了一身商业气。离家之前,我信誓旦旦地对父母说:“卡上那钱毕业后我一分不少带回来。” 母亲急了,惊问:“你想去偷去抢吗?”我说:“干嘛要偷要抢啊,我会做生意嘛。”父亲火了,说:“做生意要是耽误了功课,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说:“老爸,你放心,保准没问题,功课、生意两不误。” 我的第一笔生意是卖牛仔裤。那个…  相似文献   

6.
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会哭闹。我班有个叫全全的男孩,刚来园时趴在妈妈肩上哭得像泪人一般。那几天,我天天抽时间抱他在腿上玩。有一天,他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老师眼睛里有个全全。”看着孩子那惊喜的目光,听着他那稚嫩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病文展示 带着画笔出发 陈医新 仰望天空,那抹墨蓝,我为它画上一片星光;俯瞰荒漠,那团褐黄,我为它涂上一片绿洲;带着画笔出发,我扬起人生的船帆. 十岁,父母便开始给我报兴趣班,比如歌唱班、钢琴班,各种课外兴趣接踵而来.于是,我对父母说:“我要画画.”父母很不理解,爷爷也拄着拐杖说,画画没出息.  相似文献   

8.
长大     
小时候,曾问父母,什么是长大?他们说我现在就在长大. 小时候,曾问父母,为何姐姐能穿漂亮裙子,梳好看发式,化美美的妆,而我不能?他们说我还没长大. 现在,问父母,我长大了吗?他们说我还在长大. 现在,问父母,一定要满十八岁才算长大吗?他们说不是. “那怎样才算长大?”“问你自己的心.”问我自己的心? 长大是什么?是看着镜中自己越来越高的个头,床上越来越大的衣服,地上越来越长的鞋子?  相似文献   

9.
让我说爱你     
老师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我一听,傻了眼,这是一个什么天方夜谭呀!如果要我开玩笑地向别人说爱你,那就很容易。可是,要对父母说,我就是开不了口……星期五回到家,桌子上已经摆好了一桌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这香味,令我一洗整个星期的疲惫。我二话不说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管他淑女不淑女。妈妈笑着说:“慢慢吃,慢慢吃……”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恰似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灵。我放下了碗筷,心想:“现在是说那三个字的大好时机,说还是不说……”“怎么啦?”妈妈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清醒过来,又拿起碗筷,暗想,原来“我爱你…  相似文献   

10.
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一拍脑门儿:糟了!难道老师发现我请人代写家庭作业了?他若把我的“罪行”公之于众,再请家长……此时,同学们那无情的蔑视的目光、父母痛苦失望的眼神跳进我的脑海……惨了!我在坐位上呆坐了一会儿,才犹豫着站起来走出教室。正是中午,教室外同学们兴奋地说笑打闹,我感觉他们在嘲笑我;我又想起爸妈要我“好好学习”的期望,真是心酸得要死……我走走停停,艰难地向办公室“进军”……我终于来到办公室,老师指着桌上我那翻开的家庭作业本,温和地说:“怎么回事?”啊,老师真是“火眼金睛”!我低头沉默着。“同学、父母”这几个…  相似文献   

11.
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电话铃响过,一位老朋友约我谈谈他孩子的问题。他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见面后刚刚坐定,顾不上老朋友相见的许多客套话,他便急切地直奔主题:“老马,你说,与孩子怎么会这样难于沟通呢?你看,这是她的作文。”我接过作文,但见字迹清秀,第一印象挺不错。再看内容,大意是“我”躺在自己的屋里,时时眼望与父母的屋子相隔的那扇小窗,似乎心与父母的心隔得很远。父母对“我”为什么那么不理解,“我”多么想打开那扇小窗。文中记下了父母对“我”不理解的几个故事。“你看,明明是她不求上进,不知拼搏,还说大人不…  相似文献   

12.
把字写大一点把字写大一点,父亲在信上这样说。父亲要求我在写给家里的信上的字写大一点,他说:“我的视力越来越模糊了,字小了看不清。”鼻尖一酸,这已是父亲第三次在信上这样要求我了。父亲50来岁,按理说,视力应该没什么问题……“你的信我都一封封地念给你妈听,一封封都放好了……”读着父亲的来信,我可以想像到父母拆信、读信的情形,还有正屋柜子里那用橡皮筋扎起的一叠叠信。信若是有脚的话,请跑回家代我们温暖父母,慰藉他们孤独的心。“别打电话了,还是多写信。”父亲在信上这样交待我,“电话上说不两句就完了。读你的信…  相似文献   

13.
【阅读提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不少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常说的一句话。“人无我有”,是从内容上讲的,即要求选材力求新颖,忌“老掉牙”的素材;“人有我新”,是从形式上说的,即要求文章在形式上要力求创新,独特的构思会使作文得以“升华”。那作文在形式上如何创新呢?  相似文献   

14.
[小引] 我常常问同学们父母爱不爱你一类的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说非常地爱。我说那你们就把父母对你们的爱写出来,可这些同学一下子又傻眼了,“我怎么就想不出几件父母爱我的事呢?”也有这样的同学,他们认为父母并不爱他,母亲只知道唠唠叨叨,一回到家就是努力学习呀,听话  相似文献   

15.
案例:小林的父母在他上初中时替亲戚家代养了一个小孩,这个孩子的到来让父母明显减少了对小林的关注。从那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对其成绩下降的原因却是一无所知。在小林步入社会后,因一次工作失利,便把自己长时间关在屋子里,突然变得自闭起来。我听闻此事后,便“强行”去见了小林一面,他与我聊到了父母代养小孩这件事。记得他当时一脸毫无生气地对我说:“你知道吗?那个时候我跟他们(父母)说话,他们听不见,完全不理我。那我就想着干脆变坏吧,还能让他们多注意我一点。”  相似文献   

16.
有个哲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朋友们如果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作文选材的能力,也是一种敏锐观察力的体现。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一个美丽的姓名。我叫张成新,成功的成,新旧的新。我的名字并非父母所取,而是一位善良热情的户籍民警所为。在申报户口的时候,那位民警叔叔随口问我父母哪个“成”、哪个“新”。父母摇头,因为父母都是不识字的文盲。于是,民警叔叔说,那就成功的“成”,新旧的“新”吧!“成功”在于“创新”,我喜欢我的名字,美在我的名字,真所谓一个名字一首诗,一个名字一支歌。旅游是…  相似文献   

17.
常听人说 ,为人父母 ,培养教育孩子还是一门“艺术”。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父亲 ,肚里没喝过多少墨水 ,不晓得这“艺术”是啥 ;可为了让孩子有点儿出息 ,能光个宗耀个祖什么的 ,我还真没少操心着急。这不 ?心里还真有些想法呢 !说实话 ,孩子从上小学读初中到现在上高二 ,读书十多年 ,我这心可不也操了十多年了。有时候 ,孩子们会说他们是“跨世纪的青年” ,沾着这新世纪的光 ,我们不也做了回“跨世纪的父母” !想到这儿 ,那心里美着哩 !可有时候我又犯愁 :孩子常说“跟俺这当爸的在一起不自在 ,有代沟” ,我琢磨着 ,这“沟”在哪儿啊 ?也寻思…  相似文献   

18.
同剑侠 《师道》2006,(6):8-8
一天晚上,女儿支支吾吾地对我说:“今天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去上厕所,回来后,他的玩具不见了,硬说是我拿了他的玩具。”“那你到底有没有拿他的玩具?”“我没有。”“向他解释了吗?”“说了,他不相信。”“那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说服他。”“我不敢跟老师说。”“为什么?”“我怕老师也不相信我。”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安排一个小孩子站出来讲真话,而我们的孩子,竟然因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而不敢讲真话!到底是谁,降低了我们的信任指数?孩子看到一个新奇的玩具,眼睛中透出无限的渴望。父母急着走…  相似文献   

19.
张亚丽 《家长》2009,(5):6-7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常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我想做的事家长不让我做。”“在决定有关我的事时,父母从不听我的意见,他们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在学习上已经努力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父母从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经常训斥我,甚至还打我。”“与父母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我感到在家中不自由。”  相似文献   

20.
国文课时,老师教我们尽孝,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第二天老师要同学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同学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说吧!’”另一个同学说:“我才倒霉呢!我父母问我:‘是不是今天发成绩单了?’”社会史讨论课上,教授向我们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