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高职教学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四种关系。提出了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应确立核心课程 ,开设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和双语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3.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4.
<正>主题单元课程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而提出的学科型课程开发活动,主题单元课程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学到与生活、社会和科学相联系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主题单元课程的界定主题单元课程与校本课程没有本质区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课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建筑设备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开设该课程的相关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核和课程的师资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更好发挥该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开发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难以涵盖的内容,克服了国家课程脱离地区实际的缺陷,解决了校本课程内容上相对单一、过于狭窄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因而,地方课程显现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探讨和把握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地方课程基本特点概述关于地方课程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研究。一般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取材角度、课程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从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构建了一个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课程体系.文章对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借用它所提供的视角,重新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重新审视了幼儿科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8.
一、对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激发了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拓展,办学特色得到了体现,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导向性、推动性作用。我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就必须考虑到民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因素,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它的时代性、民族性;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体系才能符…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是设置在有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之外,通过隐蔽、潜在、间接、渗透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非计划和非正式课程的总称,包含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文化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帮助学习者通过体验、自学、感悟、活动、影响等方式习得经验。本研究诠释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调研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基本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核心提示:提供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要的优质 课程资源和有效教育行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 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围绕 这一基本目的,走课程文化多元开发之路,紫小从传 统经典文化、地方艺术文化和学生现实生活吸取源 头活水,建构了经典文化诵读、绵竹年画、数学探究 性学习、普及性器乐、快乐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的大批校本课程,形成了落实课程的认识建构和技 术系统。 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紫小 课程文化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 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 鼎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并进,课程的 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 文化,紫小以有效管理,保障了课程文化建设扎实有 序地挺进纵深。  相似文献   

12.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持续变化,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变革先后历经了学科课程发展阶段、四育并重课程发展阶段、科际课程发展阶段、统整课程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发展阶段。为了全面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维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与变革,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增强了课程的整合性、提高了课程参与的多元化、提升了课程的衔接性,但仍存在课程整合程度不高、课程评价引导力不强、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需要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统整课程,以素养为导向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及构建清晰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深化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一批实施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实验校,我们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摸索,有效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资源,进一步深化了课程管理、学科联动和课程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将在以国家课程为主的、比较单一的课程基础上逐步开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开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照顾到了课程的统一性和基础性,倾向于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另一方面,国家课程开发恰恰无法兼顾各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云课程是课程形态方面的一项重大变革,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云课程使课程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上真正实现了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统一;课程要素上极大丰富和拓展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上实现了多元化、立体式、交互式的新型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实施上构建了学习者课程实施环境;课程评价上建立了全方位的过程性课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贾勇  尹一萍 《考试周刊》2011,(53):29-31
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向来注重学术课程,相对轻视职业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属于典型的分轨模式。政府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采取了很多措施,仍未能消除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对立状态。英国课程专家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英国分轨模式的不足,并从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资格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整合中学阶段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体育课程同样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文章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教材的改革为先导,带动了基础教育全面、整体的变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支撑的4D课程强调手脑并用、动口动心,在实践中科学架构了"人文·慧动类课程、艺术·韵动类课程、科技·智动类课程和健美·律动类课程"四大课程门类、12个课程项目,形成了基本的课程框架体系和操作实施路径、策略,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提升了"正直、自信、灵动"的生命品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