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立平 《现代情报》2021,41(1):137-143
[目的/意义] 学科核心期刊载文量下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有必要在此背景下分析论文篇幅与被引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 本文提出篇幅影响因子的概念,采用普通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基于CNKI引文数据库,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17 275篇经济学期刊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学科期刊载文量下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篇幅影响因子与论文篇幅无关;论文篇幅与被引无关;关于论文篇幅与被引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待改善;建议将载文量作为CSSCI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引用的偏态分布,提出修正影响因子失真的方法。【方法】 以影响因子不同的7种物理学综合期刊为样本,根据2011—2015年度各学术载文的被引频次,以被引量的分布曲线和洛伦兹曲线揭示期刊被引量在学术载文间的分布特征,引入基尼系数来描述引用分布的不均匀程度。【结果】 期刊被引量在学术载文间均为右偏分布,基尼系数均大于0.4。【结论】 被引量的非正态分布能导致影响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以(1-G)为基尼修正系数,可有效修正影响因子失真。  相似文献   

3.
载文量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关系,本文使用偏相关分析技术对SCI JCR中生命科学19个领域的期刊进行了分析,分析时使用了刊期作为控制因子。结果发现,综述性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受载文量的影响。在研究性期刊中,当影响因子小于1的时候,所有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无关;在影响因子大于1的情况下,8/19(42%)领域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58%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无关。影响因子受载文量影响的期刊,其影响因子【3.16±2.86(1019)】明显高于影响因子不受载文量影响的期刊,且刊期明显较短【1.6  相似文献   

4.
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相关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在2001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中,选择50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为样本,统计了1999年和2000年的载文量,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求出各刊1999年和2000年所刊载的论文在2001年的被引频次。按照期刊文献分布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对载文量进行递减排序,分别求出累积载文量和累积被引频次。以累积载文量为横坐标、累积被引频次为纵坐标并输入电子计算机绘成二维空间散点图,通过对所有点的观察之后配置了直线方程,确定了被引频次与载文量之间的相关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载文量的增加被引频次也相应增加,两者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且变化率始终趋于一个常数。所以,在常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学科的期刊来说,影响因子的大小与载文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考虑载文量影响的h指数优化研究——hq2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红健 《现代情报》2009,29(2):114-121
[目的/意义] 针对h指数受载文量影响大、区分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hq2指数,其原理是用h指数除以开平方后的载文量。[方法/过程] 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以46种综合社科期刊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hq2指数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其次对hq2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最后采用回归分析分别分析h指数、影响因子与hq2指数的拟合优度。[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hq2指数相比于h指数能够降低载文量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对于h指数相同的期刊也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同时hq2指数与h指数、影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期刊评价指标;hq2指数具有识别优秀期刊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影响因子在设计上的不足,研究利用影响因子公式的缺陷而人为作假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影响因子统计周期、引用的权重分配、期刊被引广度计算方法进行修正的具体方案,使影响因子在核心期刊评测中更加客观体现期刊的自然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互动机制研究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存在一些误区,进行深度分析极为必 要。【方法/过程】本文分析了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特殊互动机制,并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期刊为例进 行了实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载文量对影响因子同时存在正向机制与反向机制;影响因子对载文量也同 时存在正向机制与反向机制;同期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不存在互动机制,载文量只对未来影响因子产生影响,影响因 子也只对未来载文量产生影响;载文量对影响因子的负向机制大于正向机制;影响因子对载文量的负向机制大于 正向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不同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促进国内期刊编辑人员了解国际眼科学期刊影响因子的构成,同时为编辑组稿、栏目策划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详细分析了2013年SCI 10种眼科学权威期刊的不同文献类型、期刊自引及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10种眼科学权威期刊中,自引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平均为13.58%,可见他引对期刊影响因子起决定性作用;高被引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普遍较高;Article和Review是影响因子构成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Letter、Editorial material、Proceedings paper、Correction、Biographical item和Reprint等对影响因子的贡献不容忽视.[结论]只有吸引大量高质量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正确途径;增加非Article和Review的可被引文献类型对提高影响因子有一定作用;可借鉴SCI期刊的栏目设计,丰富期刊的文献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探讨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有利于深化文献计量研究,对于学术期刊评价也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论文质量差异是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差异的原因;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与影响因子负相关;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呈U型曲线;条件成熟时可以将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作为期刊评价指标;对于其他学科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离散系数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资源、生态、地理三个相近学科的8个期刊,通过分析它们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这8个期刊之中,载文量与各刊影响因子的相关程度不一,而与总被引频次有较强相关;三个相近学科之间的影响因子无明显差异;生态学的两个期刊与各地理、资源期刊之间的总被引频次存在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学科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郝若扬 《现代情报》2009,39(12):81-87
[目的/意义] Citescore是Elsevier发布的一个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研究Citescore指标的主要特点和它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发挥的效力,对于发展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方法/过程] 本文以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领域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对应的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讨论Citescore指标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与影响因子、特征因子的关联和差异。[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Citescore指标在源引数据库、引证时间、文献类型、计算透明度以及免费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高于Citescore指标与其特征因子的相关性,而且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特征因子的相关性依赖于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2.
增加载文量与提升影响因子值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入手,通过已知数学定理的应用,就不同出版周期的期刊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客观描述了增加载文量对提升影响因子值的不同影响和潜在变化;旨在探讨增加载文量与提升影响因子值的相互关系,揭示其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最终为合理地增加载文量以达到提升影响因子值的目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有效地检测期刊过度自引,更好地遏制操纵影响因子的行为。【方法】以食品科技SCI来源期刊为例,运用SPSS作箱形图筛选出过度自引的期刊,采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法,探讨了2年自被引率作为期刊过度自引检测指标所具有的优势。【结果】与自被引率相比,2年自被引率的离散程度更大,更利于识别过度自引,对过度自引更加敏感、反应速度更快,更利于在第一时间内检测到过度自引的期刊。【结论】2年自被引率可以作为一种更好的定量指标用于检测期刊过度自引。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引入科技期刊的h-指数,并将其应用于ISI数据库中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40位的期刊,以及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类专业期刊。分别对这两组期刊进行了h-指数统计分析,并将其与影响因子比较。发现在同一分类中,按照h-指数的排序较影响因子排序有差异,尤其是对载文量少、影响因子偏高的综述性期刊(以刊登评论性或综述性论文为主的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发现h-指数比影响因子更能科学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影响因子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期刊影响因子,从科技期刊定位和功能意义上,分析了科技期刊与科学事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论文被引用后实质上是对科学事业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并非是对期刊自身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影响因子是关于期刊载文量的一个相对指标,不能简单地看其比值的大小和排名的高低,而重要的是看其实际输出量(被引频次)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郝若扬 《情报科学》2017,35(6):120-124
【目的/意义】谷歌学术近年提出的h5指数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h5指数的本质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差异,对 于发展和完善学术计量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方法/过程】对比分析了2016年89种英文期刊的h5指数及其对应的 JCR影响因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5年总载文量与h5指数的关联,并探讨了h5核心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和引用频次分布的特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h5指数与影响因子和5年总载文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且前 3-4年发表的论文对于h5指数的贡献最为显著。h5指数能够兼顾影响因子和5年总载文量,并能克服影响因子的 一些局限性,使其能够更合理、更客观地评价不同学科专业的期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提出一个新的作者影响力评价指标——个人影响因子(PIF).[方法/过程]给出(PIF)的计算公式,以图书情报领域2014—2018年5年内发文量和被引量均为前40名的作者为例,计算其(PIF)值,并与已有指标如h指数、h5指数、作者署名、期刊影响因子等进行对比.[结果/结论]PIF与已有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SCI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影响因子排在前50名的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期刊)的h指数,并依h指数对期刊重新排序,发现有21种期刊排名位次下降、28种上升、1种不变。与影响因子相比,期刊h指数能够深刻揭示期刊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的、长期的影响力。h指数能够纠正载文量低、综述类文献等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虚增效应或误差,也能部分消除学科因素的影响。h指数对于大载文量和低影响因子期刊而言,是一个更客观、更适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06~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收录的23种农业大学学报期刊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5~2010年农大学报核心期刊的载文、被引情况,研究了载文量、平均引文数、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6年间农大学报期刊的平均载文量变化较小,而平均引文数和被引频次则呈现出相似的显著递增的趋势,农大学报期刊的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无明显的关系,载文量大幅增加的第2年或第3年,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前5年的平均载文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6~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我国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分别为0.06(0.01 ~0.49),0.05(0.01 ~0.44),0.065(0.01 ~0.43),0.06(0.02 ~0.42),0.06(0.02 ~0.39),各年度自引率无显著性差异(x2=1.367,P=0.850).以自引率≥0.2为过度自引,2006~ 2010年过度自引的期刊分别为4种(8.3%)、4种(8.3%)5种(10.4%)、5种(10.4%)、5种(10.4%).2009、2010年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期刊自引率明显高于其余38种期刊[0.11(0.04 ~0.40)vs.0.06(0.02~0.42),Z=-2.103,P =0.035;0.09(0.05 ~0.28) vs.0.06(0.02~0.39),Z=-2.254,P =0.012]. 2006、2007、2010年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的期刊自引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8种期刊[0.085(0.05~0.49) vs.0.065(0.01 ~ 0.29),Z=-2.206,P=0.027;0.07(0.05 ~0.44) vs.0.05(0.01 ~0.32),Z=-2.221,P=0.026;0.10(0.04 ~0.26) vs.0.06(0.02~0.39),Z=-2.052,P=0.040].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的自引率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r=0.547,P=0.000;r =0.562,P=0.000;r =0.510,P=0.000;r=0.458,P=0.001;r=0.489,P=0.000),自引率与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r=0.524,P=0.000;r =0.562,P=0.000;r =0.399,P=0.005;r =0.357,P=0.013;r=0.335,P=0.020).由此得出结论,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少数期刊存在过度自引现象;2006~2010年48种外科学类期刊自引率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