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将于今年9月全面展开,这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延伸,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这次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是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即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省政府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汪毅夫副省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取了我厅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准备工作的汇报,还在这次会上作了书面讲话。教育部对我省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非常关心,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莅会指导。今天下午,她将作专题报告,希望大家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下面。就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2006年秋季,我省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行列,而我校——南安国光中学又是新课程实验的样本校。所以,我非常关注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及在推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以2001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在高一年级实行《新课程计划》并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有条件的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武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三大课程改革为标志,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教育》2004,(3):4-5
在经过两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之后,我省将于今年秋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份之一,我省今年秋季还将在高中一年级全面开展新课程实验。2月18日,省教育厅在中山市召开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总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2-13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进入普通高中课程 改革实验。这一改革举措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我省也将正式启动高中课程改革,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以及基层学校都在从不同层面进行积极的准备。从今年开始,我刊特开辟“高中新课改”专栏,解读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政策性文件,介绍各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解政策、借鉴经验、交流思想的平台。本期,我们特邀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晚盛,就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模块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经分批启动,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江苏、天津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1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最近,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求,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程,计划2007年中东部省份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8年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普通高中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吉林省已决定,2007年秋季入学起,高中进入新课改。  相似文献   

8.
继本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2003年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式出台。2004年秋,已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高中的起始年级进行新课程实验,如何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课程的到来呢?2004年4月1日,市教育局基教处专门在我校召开了合肥市省、市示范高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理论务虚会,集体研讨了《普通高中课程南案(实验)》。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要冷静思考和回顾课改经验和教训;积极钻研新课程方案,用新理念来规划我们的教育行动;增强超前意识,务实走好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每一步。  相似文献   

9.
正如我省教育厅鞠厅长在昨天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上指出的那样,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我们面临的是一场硬仗。厦门在义务教育课改时曾是国家级实验区,在新高中课改中厦门要如何在省厅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义务教育课改积累的优势,与兄弟市协同作战,把高中课改这一硬仗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滨 《中国考试》2007,(10):50-53
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试验并逐步推广,至2007年6月,四个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区已经顺利完成第一轮新课程实验,并进行了新课程的首轮高考,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现行和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这么多的变化,在新课程后第一次高考备考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1996--1998年);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1999--2001年7月);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7月--2007年);第五阶段:新课程再反思、再创业,向纵深推进,制度化、常态化实施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陕西教育》2007,(6):8-10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和工作部署,我省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将于2007年9月全面展开。有计划地实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使广大高中教师尽快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满足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确保高中新课程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甘肃教育》2004,(7):1-1
今年是我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第4年,今秋课改试验区将扩大到70个,全省80%的县(区)将进入新课程实验。明年我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高中课程改革也正在启动,2007年将在我省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07,(B09):40-44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以省级为单位实施的。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作为基础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首批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5省市进入实验;2007年秋季,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5省市进入实验。到今年秋季,全国已有15个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9月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江苏五个省(区)已分别进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这次课程改革实验比以往其他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实验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表明,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师范司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所有进入新课程的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6.
我省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已经哥展5年,100个县(市)区都已实施新课程,实验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工作的新进展,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为省教育厅领导决策提供实践依据,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5年先后到沈阳、本溪、丹东、鞍山、盘锦、锦州等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对我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进展状况有了概况了解。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整体上已转入常态下进行。今后,锦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和任务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起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锦州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增强课程的法律意识、深化课程理念改革为先导,以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魏占强 《教育革新》2010,(10):35-35
2010年秋季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正式启动。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中小学已全面铺开。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进一步提升课改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经教育部批准,自今年秋季起,天津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全市65000名高一新生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学习。为了切实推进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这里,本刊发表天津市教研室课程室对高中新课程的新内涵以及各学科教研室对高中各学科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希望高中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探讨,积极投身到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中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秋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