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被中国封建士子奉为人生圭臬加以践行,王昌龄亦不例外。诗人的一生,常处在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摇摆不定。他割舍不下仕途、官位带来的世俗享乐,又畏惧官场的险恶,向往泉林的恬澹悠游,便只好以隐忍求宽宥,以变通求转机,走一条“心隐身仕”之路。  相似文献   

2.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西晋时,嵇绍在其父嵇康无罪被杀后,经山涛推荐而入仕,后在“八王之乱”中国护卫晋惠帝而死,从中国古代的伦理观看,其仕父仇为不幸,而其护帝殉难又为忠臣。这种忠而不孝的奇特现象,从他死后,便引起了人们对其的不同评价。从这种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的忠孝观、忠孝关系及其发展演变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古代知识分子常常会遇到仕和隐的矛盾,吴敬梓也不例外。从个人性情来说,他是比较倾向于隐逸;但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个人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从而间接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教化”,是他在这一矛盾面前找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是汪琬独有的经历,他的二度仕而隐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6.
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的处境甚为尴尬。人们指责他,因为他先仕明、后仕清,是个大节有亏的“贰臣”。人们又不能不赞誉他,因为他有出色的文才,是著名的学者、诗坛领袖,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唐朝的李泌是个很好玩的人。说他是隐士吧,他出入于魏阙皇宫;说他是官僚吧,他又常常处于山林泉下。隐时学道练功,成就了一副仙风道骨;仕时经时济世,甘当了一个马奔牛走;傲时敢与  相似文献   

8.
怀川先哲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生笃志传经,弘扬儒术,为“六经”的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儒家教育目的的代表言论,他提倡博学、主张切问、不弃小节、注重实用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他晚年西河讲学的教育实践,为儒学的发扬光大开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9.
吉南 《函授教育》2002,(1):93-95
苏轼,不仅仅作为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为后代文人崇拜景仰,同时也因其面对政治生活的失意坎坷所表现出来的超乎一般的人格魅力而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他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占据了远远超出一般天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在解决仕与隐、穷与达这样的矛盾问题上以行动和实践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向来以冲淡平和著称,当时在诗坛上有“韦柳”之称。本文结合他的生平事迹重点分析他性格方面的独特性,由于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再加上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一切铸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在他的性格中有仕与不仕的矛盾冲突,但在两者的冲突中诗人终于找到融合点———心理达到平衡。韦应物诗歌给人以冲淡的感觉,其实在这种冲淡的风格下隐含着诗人性格的孤独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浙江遂昌长濂村人郑秉厚,为官16年,心系百姓,权为民用,治行显著;性格耿直,秉笔上疏,抨击权贵。政治上主张皇帝要“坚立志以隆德业”,“慎纠劾以造就人才”;经济上提出“议赋役以齐一国法”,“清铺行以厘积弊”等主张。他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吏,一位敢言敢谏的言官。  相似文献   

12.
李白政治悲剧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毕生宏愿乃是拜相封侯,匡时济世。但在盛唐政治黑暗和仕途坎坷的客观环境中,李白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他的夙愿始终未能实现。李白的政治悲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也是盛唐时期一代文人的性格弱点及其政治悲剧命运的集中反映。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性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当他涉足冷酷而又陌生的仕途时,诗人的性格弱点全盘暴露,惨无立足之地;但当他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叩人心扉的千古绝唱。李白未能成为盛唐政坛上的范蠡、张良,但却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雄视千古的泰山、北斗。李白的人生价值,终于以他始料未及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境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将其人生和艺术的境界提升到审美的境界——“平淡”,这种平淡的审美境界主要由其“自然”的哲学观、注重实践的生活方式和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达到诗意地栖居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汤斌是清代勤政爱民、刚正廉洁的名臣。他兴利除弊,为民造福;同时毁淫祠,兴社学,挽颓风,厚习俗,民风为之一变。他选择任能,大力整治吏风。他严于律己,自奉俭约。他的学问人品为同代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5.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著名湘军将领。他与乃兄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同曾国藩一样,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曾任浙江、湖北、山西巡抚和两广、两江总督,从政数十年,深谙为官之道。他执政期间的吏治思想既是对前人经验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宋江是一个外表忠厚、内心奸诈的小人,一个封建社会忠实的卫道七,一个腐朽思想和功名利禄的奴才。他处心积虑地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只为向朝廷换得一官半职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为招安,他奴相百出;为效忠,他心狠手辣;为了当奴才,他牺牲了很多人的生命,最后也搭上了自己。  相似文献   

19.
刘一止是宋代湖州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其为人清廉耿介、刚正不阿,诗词创作自成一家,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通过对刘一止生平仕履及其交游的考索,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刘一止这一宋代的湖州名家.  相似文献   

20.
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