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战国中期,齐国先后采取过以下对外策略:(1)远反(秦国)中联(三晋)近攻(燕国);(2)远交(楚国)远反(秦国)近攻(魏国);(3)近交(韩、魏)远攻(楚、秦);(4)远反(秦国)近交(三晋)近攻(宋国)。大都失误,导致了齐国的衰落。战国后期,齐国采取了谨事秦而孤立于关东五国之外的错误的对外策略,导致了齐国的灭亡。齐国的衰落与灭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对外策略的失误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41年,除齐国外,赵、韩、魏、燕、楚五国诸侯,推楚国为首领合纵抗秦,但很快失败。从这以后,合纵抗秦就没人提起,加上楚国日趋衰落,这就使秦国兼并六国更加方便了。秦王赢政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派使者去破坏赵、燕之间的联盟。燕王喜果然听信了秦国的话,叫太子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 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 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 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从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  相似文献   

4.
一、诗人屈原与楚国政治战国中期,是各国继续兼并的时期。在这个相互吞并的战争中,担任主角的,是国势最强的秦国、国土最大的楚国、国力最富的齐国。秦国地处关中,占据四塞之固。自商鞅变法后,国势大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关东六国,为了各自生存,倡合纵以拒秦。而支持合纵的最有力支柱,乃是齐楚联盟。作为楚国的大政治家屈原,他是主张齐楚联盟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左徒的大官,替楚怀王起草文告,接待宾客。上官大夫靳尚嫉其能,挑拨离间,使楚王疏远了他。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令张仪假做逃离秦国,到楚国去,  相似文献   

5.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6.
三、公孙衍、田文、李兑、苏泰合纵的年代“合纵”“连横”(“连横”也或称为“合横”“连衡”)是战国时代兼并战争进行中牵动全局的大事。在战国时代先後策动合纵攻秦的有魏的公孙衍(即犀首),齐的田文(薜公、孟尝君),赵的李兑(奉阳君),齐的苏秦,魏的魏无忌(信陵君),赵的庞煖等。其中除了魏无忌、庞煖的合纵,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外,其馀是不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争,到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多次组织六国抗秦活动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国的积极反抗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影响甚至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食客三千。他对门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秦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向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  相似文献   

9.
鸡鸣狗盗     
<正>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  相似文献   

10.
相传,战国时期的苏秦主张合纵抗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他对齐宣王进行游说,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做到每户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21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1.
从传说时代到秦统一六国,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经过多次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暗示着王权的改变。从传说时代到夏、商、西周,名称由帝到王,标志着从军事民主的禅让制过渡到一统天下的家天下,但一统较为松散。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周天子依然存在,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甚至诸侯国国君的权力也在被削弱,家臣和卿大夫的权力在上升,一些诸侯开始称王,一些卿大夫夺取诸侯的权力也开始称王,共分权力,说明周天子不能再一统天下了。从战国到秦统一六国,由王改为皇帝,标志着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从此以后到清朝灭亡,最高统治者都称皇帝,权力也集中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12.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战国中后期,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了秦的东进步伐,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战国最后的对抗中,更为强悍的秦国战胜文明程度更高的齐国而统一天下。其因在于二国的民风不同,变法的性质不同,还有游牧文化与渔捕文化的不同,这是其文化人类学涵义。  相似文献   

16.
秦汉编户民直隶国家,其土地、官爵、财产均来自皇权,这是他们皇权崇拜的基础。皇帝、朝廷、官府,具有超阶级性,其对贵族、官僚、豪强的抑制、打击是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编户民对皇权的崇拜和依附,与统治者一统化思想控制有关。统治者神化皇权,搞天人感应,是由于民间本身就有神鬼观念和深厚的敬天祀鬼传统,这是统治者天命、符瑞、谶纬、五德转换、皇权神授等等宣传有效的基础。皇权既神授又可及,这与家国同构、君父相连、忠孝一体的文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房国本为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人所封之国,为祁姓,子爵,故称为房子国。春秋后期为楚国所灭。房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吴房故城和唐宋以来的遂平县故城。房国周围除蔡国较大之外,其他如道、柏、沈等均为子爵诸侯国。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由忠州返京的具体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四月初。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的精神处于矛盾的两极状态:既获得了诸多快意、欣慰的补偿,又难免陷于焦虑、失落的境地。白居易毅然辞谢中书舍人一职而请求外任的原因在于朝政乖舛及其忠而不用。《忠州刺史谢上表》与《杭州刺史谢上表》真实地展现了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欲振起又主动放弃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由兼济而独善的真正起始时间应以自请出刺杭州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是中华帝制的缔造者,他创立"皇帝"名号,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主张以"法令"治国并且统一臣民的言行思想.秦始皇的政治思维以"一"为典型特征,秦制便是对"一"政治理念在组织制度上的实现.秦始皇推崇法家却未独任法家,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先秦各派政治思想综合利用.从历史发展轨迹看,秦始皇是先秦政治思想和制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