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论辩术的集大成者,但对其论辩术的价值和性质,学术界往往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过是一些琐碎的论辩技巧,并不能造就科学知识。通过对论辩术的对象、内容和价值的阐明,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实质上是一种从语用和程序角度提出的,关于正确理解论题与成功进行论辩的言语交际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3.
曾泳莉 《海外英语》2012,(4):262-264
修辞学是一门涉及可能性说理的语言艺术,同时又是逻辑的分支,因此,修辞的说理必须诉诸于逻辑推理。但修辞的推理又有别于逻辑的辩证法,因为修辞推理在形式上的并不一定要求正式完整,过程上不一定要求严谨,内容上不一定要求绝对正确可信。修辞式推理应用于存在可能性和争议的论点或命题,作用于对问题多方面,个人观点的论证和受众推理填补的说服过程当中。这篇文章用修辞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学说"的列举分析,试图从修辞推理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名家逻辑和论辩有机结合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哲学传统中,有大量展现逻辑的发展进程的资料,印度佛教逻辑学家陈那和法称都研究了推理。虽然他们不认为推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却保留了推理的大多数性质、特征和简洁形式。鉴于记录语言的形式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以及佛教逻辑学家与当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提出的不同问题,如果承认佛教逻辑为当代的论证所作出的贡献,那么仅以呈现的方式重复材料是有问题的。如果能够从这些资料中提取或抽象出一些逻辑思想,从而实现佛教哲学与逻辑间的对话,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形式论辩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一种非单调推理形式手段,它可以与自然语言处理、论证挖掘等多个研究方向结合。然而,如何运用形式论辩理论来建模非形式论证,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文章以此为出发点,着眼于一种在法律、伦理领域常见的非形式论证——滑坡论证,使用形式论辩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借鉴非形式逻辑领域论证图式的研究,文章对一个源于自然语言文本的滑坡论证案例,即"明日复明日",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形式论辩领域中的抽象论辩框架及结构化论辩ASPIC+系统,对滑坡论证进行刻画,构建了一个针对滑坡论证的形式化论辩理论。案例研究显示,使用文章给出的滑坡论辩理论推理的结果符合人类推理直觉。  相似文献   

6.
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生是与论辩和语言分析密不可分的。古代印度的论辩实际和语言分析的成果是佛教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哲学论证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语言论证基础上的哲学论证,其理性不是纯粹理性而是实践理性,且其逻辑也并不是十分重视追求西方式的线性推理或形式推演的理论逻辑,而是追求一种从问题求解和实践论证需要出发的工作逻辑。儒家哲学论证实质上是一种模式型论证,它并不满足于从理智上接受符合形式推论或纯客观的认知,而更重要的是讲究"合乎情理",换句话说,既要诉诸理性论证,又要诉诸生命体验,以满足情感需要和价值期待,进而巧妙地融合理性的认知与生命的情感体验,确定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选择。这种论证模式不是线性推理所构建的命题证明系统,而是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情理论道"的论证模式。  相似文献   

10.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荀子》一书涉及内容广泛,论辩严谨与荀子的学说主张相关。荀子认为,君子必辩,注重"虑"、"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逻辑推理的角度,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荀子》的推理方式,窥豹其论辩魅力。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主要研究语形和语义之间的二元关系,是特殊的形式化的推理系统。演绎推理并不必然要求论证是演绎有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演绎推理是不可废止的,但非演绎推理却是可废止的。从知识科学的角度看,逻辑的作用在于提供推理形式化的范式。现代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之间关系密切。演绎推理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非演绎推理或可废止推理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刻画。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归纳推理模型都是领域一般性的,这些模型的局限性和遭遇到的困难说明在领域一般性的意义上考察归纳推理可能是行不通的。而且逻辑学的研究已经承认,要建立一个完全的归纳逻辑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归纳推理研究应该放弃领域一般性的思路,而采用领域特殊性的视角和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可能会给归纳推理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不同阶段和形态。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实现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飞跃;汉传因明则形成了“八门二悟”的论辩逻辑体系,并在语用逻辑、辩证思维方面有所探讨。而藏传因明无论在哲学本体论、知识论还是逻辑上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的定义和划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是研究进路不统一。从逻辑学进路重新定义法律推理,彰显其逻辑学特征,揭示其逻辑学本质,体现"宽泛"的法律推理观,便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定义的统一。从逻辑学的进路重新划分法律推理,恪守逻辑学的划分原则,凸显辩证逻辑推理形式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利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划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推理关系的形式化带来了“实质蕴涵怪论”问题,本文对推理关系形式化引起的歧义和“实质蕴涵怪论”的产生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推理是逻辑的研究对象,而逻辑又必须应用推理,推理的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对推理进行形式化就会产生“怪论”。虽然“怪论”难以消除,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消除的。既然推理如此特殊,我们只能通过扩充逻辑种类的方法间接完成对推理的刻画,应该抛弃狭义的逻辑观,使数理逻辑的优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的法理学观就有不同的法律逻辑观。在形式主义法理观下,司法论证具有多元的单调逻辑系统。在实用主义法理观下,司法论证的逻辑基础是非单调基础逻辑和非单调应用逻辑。因此,单调逻辑是司法论证的必要基础,尽管不够用,非单调逻辑是对单调逻辑的补充,而不是对单调逻辑的否定,司法论证的任务在于把握非单调推理和单调推理在实际司法推理中的作用机理。"非单调应用逻辑"可以作为评价司法论证实质向度和程序向度的推理有效性工具。这一研究领域正成为法律逻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形式逻辑实际是一种论证的逻辑或论证的哲学或理论。它是大学逻辑课程回应现实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对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反对。尽管非形式逻辑仍在主流哲学的视野之外,但它从非正统逻辑观对一系列论证问题的审视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is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idity of researching Buddhist preaching as the main undercurrent of Japanese rhetoric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The argument first points out contemporary rhetoricians' weaknesses in research, and proceed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viewing preaching as a form of rhetorical communication. It then describ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Japanese Buddhist preaching,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preaching principl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ive canons of Western rhetoric, stressing the value of studying Buddhist preaching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