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闽台地区民间信仰颇为兴盛,闽台与中原民间信仰互动频繁.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中,观音、关帝、土地公等传统民间信仰是从中原经过光州固始中转传播过去的."开漳圣王"、"开闽圣王"等本身就是"光州固始"移民.郑成功、施琅等是"光州固始"移民后裔.原产福建的众多神祇与"光州固始"移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强固始与闽台民间信仰互动对固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上固始移民入闽迁台,因其相同的移民集散地和移民方向,在中国移民史上成为独立的历史单元。文章从历史学出发,以唐代固始移民入闽迁台为主线,将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初步整合为移民资源、姓氏资源、信仰资源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通过闽台寻根反哺固始,实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共享共赢。  相似文献   

3.
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唐代固始移民与移民文化研究,于2009年10月25-27日在河南固始隆重举办。本次研讨会系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近百位海内外专家与会。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台盟中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5—27日,在河南固始隆重召开。来自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专家学者,及海峡两岸王氏宗亲100余人与会。本次研讨会为"第四届中原(固始)  相似文献   

5.
以往海峡两岸关系史之研究,多强调和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及渊源关系,海峡两岸的管辖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方式研究不够。有鉴于此,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联络两岸学者,出版"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和"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见证海峡两岸不仅很早就  相似文献   

6.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固始和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是闽台与中原无法割舍的重要纽带。做好"固始寻根"这篇大文章,在固始建立闽台寻根基地,挖掘"固始寻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价值效应,不仅对于信阳以及大别山老区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加速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两岸文化的融合统一,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元光是唐朝初年率众入闽、开发漳州的“开漳圣王”,相传他也是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由于他生于广东揭阳,死在福建漳州,主要活动在八闽地区,所以其生平事迹多不为中土人士所知。但在闽台和海外地区,则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1990年12月,漳州还专门举办了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来纪念这位对开发漳州有特殊贡献的人。陈元光无疑是豫闽台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他的历史进行研究显然是有必要的。 本文仅将陈元光及与豫闽台关系相关的四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不当之处,敬请陈氏宗亲和海内外学人指正。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原汉人南迁常称始发于固始,经实地调查,固始与闽西南在族源,语言习俗诸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对闽、粤、台人民寻根问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固始与闽西人关系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原汉人南迁常称始发于固始,经实地调查,固始与闽西南在族源,语言习俗诸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对闽、粤、台人民寻根问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固始和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是闽台与中原无法割舍的重要纽带。作好“固始寻根”这篇大文章,在固始建立闽台寻根基地,挖掘“固始寻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价值效应,不仅对于信阳以及大别山老区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加速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两岸文化的融合与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规划的重大科研项目,项目设计者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尹全海教授。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项目总体框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项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课题组分工及研究进度等进行综合评审,确定"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为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目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中长期课题规划启动的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3.
“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其在闽台地区的传播与变异的过程中,与闽台民歌、戏曲相互融合、消化,成为闽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闽南民间小调.本文通过闽台民歌“五更鼓”与“孟姜女”的渊源关系,研究其与闽台民歌和戏曲音乐相互交融中发展变异的特点,进而认识闽台音乐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4.
<正>尹全海教授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历史、记忆与认同研究"(批准号:14BZS077)。该课题通过移民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完整叙述,如同"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一样,成为中国移民史上重要的移民事件和独立的移民史研究单元。该课题将台湾同胞对姓氏播迁的历史叙述及其当下寻根活动纳入研究视野,不仅再现了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史是怎样发生的,而且回答了发生的历史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同时,该课题从闽台地区世代相传的家谱资料中发现,互不相邻的中原区域和闽台区域相当密切的血缘和文化渊源关系,为跨区域(多区域)文化研  相似文献   

15.
198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在《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揭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序幕,至今30年。3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为此,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信阳师范学院、固始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9日在唐人故里.闽台祖  相似文献   

16.
闽台文化同属于中原文化,历史文化关系极为密切,随着区域间文化与经济联系的日益融合,闽台地缘文化交流日趋紧密,闽台的地缘关系的优势日渐凸显,当前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的基础为拓展闽台地缘文化产业空间创造了条件,推动其成为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闽台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地缘、地缘文化和地缘文化产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闽台地缘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并对发展闽台地缘文化产业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98年,中国与法国都发生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维新变法与德雷福斯事件,前者是中国士族本性的又一次张扬,后者则宣告了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诞生。这两起不同时空与地域中的"知识分子事件"是空前的巧合,却也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1898年这一特殊的交汇点,分析中西知识分子的差异与合流,从而展望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18.
由著名学者刘登翰和林国平主编的《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有 11本 ,分别是 :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D%D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卢美松和陈龙的《闽台先民文化探源》、谢重光的《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马重奇的《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黄新宪的《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方宝璋的《闽台民间习俗》、林国平的《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陈耕的《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戴志坚的《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蓝雪霏的《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著名学者、福建省…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以美国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兴起的同时,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也纷纷涌现.二者的同时出现,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本文试图在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实施过程三个方面来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归纳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内容。古代时空图式以时空统一、宇宙万物有机统一、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以象数的形式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呈现。汉代时空图式作为上古时期时空图式的历史资料,是汉代人在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基础之上,以天文历法为构架,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以象数、卦气为主要形式的宇宙观图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代图书学、易图学、汉画学、谶纬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汉代时空图式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充分体现了"河图洛书"、"式盘和博局图"、"太一九宫图"、"图谶"、汉代博局镜的标志"OTLV"等重要图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密切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