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华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促进留学生的再社会化;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和循序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对外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叹为观止。.追溯中华文化的根源,我们的目光总会落到年代久远的先秦时期。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光辉起点。为后世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只有了解熟悉先秦文化才能从更深的意义上解读中华文化,才能更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学好先秦文化不仅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还有益于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从而把握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对外传播视角解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战略任务过程中,通过对外传播,将有助于增进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也有助于唤起国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对外传播也因此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对外传播实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对外传播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全面、客观、真实;区别对待,把握重点;立足本土,贴近当地受众这三项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可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农立国,耕读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农耕经济是塑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根基,"耕读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明基因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道德学养、为人处世乃至各类文化艺术之中,这在永嘉耕读文化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中华文化因其先进性、民族性、稳定而有序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文化的上述特征,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梦想;是有着中华民族的印迹、华夏儿女血脉特征的梦想。"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的复兴,实现文化复兴的出路就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阐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时强调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文化广度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身份承诺。据此,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三:一是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索,二是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广度探索,三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挖掘与内化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含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自给自足"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和外部(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保持文化多样性,实现双向互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中华文化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大闹天宫》场景中建筑造型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闹天宫》的场景设计蕴涵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其建筑造型设计所包涵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动画场景创作的艺术升华和文化品质呈现以历史文化记忆为底蕴向创新思维转换的智慧源泉,深入研究和挖掘其建筑造型中的视觉元素不仅为现代动画场景设计开启一扇智慧之门,而且对其吸收和借鉴还可增加场景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油画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西方传统的绘画艺术,具有材料工艺不同和造型技术新颖等特点,在与中国文化交融和碰撞中得到了发展。许多著名油画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并且有一大批的优秀油画作品出现,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面貌与绘画风格。本文就基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油画创作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强烈影响。因此,不同的科学携带了各自的文化基因,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色。这就意味着,科学、哲学、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中医学除外)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上诞生和生长的,它带有全套西方文化基因,所以我们要想在科学方面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实施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ines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using technology.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s the framework, the study consider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 China, and included a new external variable—policy—along with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facilitation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norms, into the original TAM framework.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implement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collected from 1,423 teachers in China. The expanded model revealed a goodness-of-fit (TLI = 0.931, CFI = 0.942, RMSEA = 0.048, and SRMR = 0.039) and it explained 52.7% of the variance i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using technology. Chinese 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national policy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factors with positive direct influ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using technology. Subjective norms were found to have an indirect influenc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non-Western multicultural studies on the TAM and also serves as a starting point in understanding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u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Ling Hao 《Literacy》2023,57(1):28-39
This paper presents Chinese heritage parents' perspectives on young children's use of 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Growing up with Confucian heritage culture, some Chinese parents have particular cultur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 that value effortful learning practice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learning. However, some Chinese parents believe technology is just a tool for entertainment and keeps children away from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leads to their preference of print-based literacy practices at home. Four par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whose children were between the ages of four to fiv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se parents we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experience and history of using technology and their thoughts about 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Four narratives were constructed to describe parents' experiences, histories, opinions,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Parents' perspectives were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intertwined factors, including their own childhood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ir histories of using technology, their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about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echnological experiences, and the quality of available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using technology with children and communicating with pare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汉族传统服饰结构造型所形成的宽松飘逸的风格,蕴涵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的角度,对其服饰结构造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为现代服装结构设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民族极富艺术才华,中国苗族、侗族的刺绣、蜡染、织锦在中国南方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中享有盛名。为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服饰工艺,从而促进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作者以《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为课题,以苗族、侗族为例,以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必然性为出发点,从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相关概述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中国民族服饰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即积极学习中国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以民族特色为基础,塑造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学者的阐释与争论中展现的本雅明形象具有别样的意味,研究兴趣的侧重显示出中国文化语境的特征。经西方学者一再阐释后的本雅明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研究者更多是借本雅明理论阐述中国的文化问题而不是热切地探究本雅明的本真形象。无限阐释的寓言文本指向深刻的现代忧虑,忧虑聚焦于引起现代人深刻思索的技术。人们在对本雅明“技术”概念的无限阐释中寻找支持自身论点的依据,努力在本雅明的著述中寻求启迪。每一视域中的正题与反题都指向挥抹不去的现代忧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区别,应该各有其文化渊源。孔子是中国知识文化谱系教育的标志性人物,鲁班和墨子,是中国技术文化谱系教育的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从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等三个层次分别描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城市文化的精神脉络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传统中精华部分的继承无疑将成为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