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墨学衰亡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薄葬”等主张以及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社会实际,流于空想,这是墨学衰亡的主要原因。其它原因还有:墨学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它又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之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墨道太苦,“俭而难遵”;后期墨家组织的分裂等。  相似文献   

2.
墨学是先秦时期与儒学齐名的“显学”,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儒学代表上层社会精英文化,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尽管如此,在先秦时代,墨学仍然以其鲜明的特质独树一帜,同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似乎不入主流,随着汉代“罢黜百家”之后的数千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认为没有强有力的国家就无法做到兼爱互利、实现众利,因而主张尚同尚贤,即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并选贤任能。他认识到统治者是否节俭的政治意义,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批判统治者奢侈无度的行为和儒家厚葬久丧的思想,主张节用节葬。  相似文献   

5.
墨学与儒学并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家在分析社会问题、阐明政治观点、抒发治国理想的学术体系中,深刻地论述了治国安民的管理策略,其主要观点包括: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民为政首的管理目标;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6.
<平民显学--墨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是陈克守教授又一部墨学研究力作.本书详细全面地论述了墨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引用资料丰富,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证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8月20日至23日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1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专著13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者们就以下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墨学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及在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将墨子思想与先其而生的晏婴思想加以比较,认为墨子的诸多进步思想,如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厚葬久丧等都从晏婴思想中汲取了“营养”.有学者将墨子与稍后的孟子作比较,从二者宇宙观、政治观、审美观的异同入手探讨.认为孟子在对墨家学派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墨家思想亦有所继承和借鉴.另有学者从孟子所处社会背景及其治世主张出发,指出孟子在建构自己的学说时对墨学有所吸取和继承,主要表现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观点两个方面,这种吸取和继承是非自觉的.有学者认为《尚书》虽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但其流传与编辑都与墨子有着很大关系.有学者指出,儒家经典《礼运》篇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由墨子学说演化而来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齐鲁大地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墨学,而墨学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又以其独特的思想及成就转而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宝库,并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认为兼爱是墨子站在当时平民阶级或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种不含有阶级,而讲究平等、无远近、无尊卑、无差等的爱。本文以为这只是看到了墨学思想的表象,是对墨学的一种理解偏差,兼爱是一个矛盾的理想,是墨子在坚持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人的道德自觉。兼爱说自产生就存在着矛盾,其中包含了墨学发展的许多潜在的悲剧因素,这将墨学引入一种尴尬。这种尴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实行带来了教义的空泛,二是造成了墨学的易被误解。误解始自孟子的非理性批判。将墨子与先秦其它诸子相比其传承之由显到隐令人感喟,与西方犬儒学派相比其用意之善而见谤也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9.
陈克守、桑哲先生的《墨学与当代社会》主要介绍了墨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学者及代表作,较为全面详尽地论述了墨学的现代价值,展示了墨学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起于战国的墨学作为一种能与当时的儒学齐名(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的思想,在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之后却在秦汉年间峰回路转地变得悄无声息。这种现象在中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史上并不多见,造成墨学没能够像儒学一样世世更新、代代相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层面及墨家自身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墨学之繁兴由当时的社会转型环境与学术自身发展理路所决定。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墨学的思想和精神为之提供学术解释和智力支持,这一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是其得以兴盛的基本原因;近代社会转型下的自由学术环境,也有利于墨学学术的发展;清代学者对墨学的奠基和研究方法的近代化,亦促成了墨学研究的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哲学战线上,正在开展着一场新的激烈的论战,这就是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是一场坚持唯物辩证法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卽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主张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一分为  相似文献   

14.
文廷式主张打通古今中外,为变革时代所用;主张学术随时代而尽其变,检讨汉学、宋学之缺陷;为改进中国政治制度,他编撰《新译列国政治通考》以介绍西洋政治制度。他探求西方科技知识,以有益于“民生日用”。比较中外宗教,分析儒学、墨学之特征。引入佛家平等说分析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对轮回说进行新的阐发。他长于史学,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考辨论述,颇具史学价值;批判清代诗学,论词学兴衰,亦有独到见解。惜其著作多为评点式,未成体系,有的书稿散佚,影响他未能成为学术大家,但他是一位思想变革与学术创新的先知先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关于翻译的争论异常激烈:有长达八年之久的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也有鲁迅与瞿秋白的书信争论等等.这些论战中,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的长达八年之久的关于文学与翻译的激烈论战,震撼了当时的文学界.这场争论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另外这场论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一开始就掺进了敏感的政治因素,使得双方的态度变得严厉甚至敌对起来.可见,这次八年争论已不是单纯的翻译讨论了,而是带有浓烈的政治思想斗争色彩.与之相比,鲁迅与瞿秋白的翻译争论可以说是只涉及了纯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一种重要书写策略和修辞方式。通过以赖和、杨逵、吴浊流三位台湾作家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命名、文本情节、小说人物和事物等角度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隐喻形式,并对这一修辞行为的历史语境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一直进行着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论战。儒家维护分裂割据的分封制;法家坚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场斗争在各个时期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实质上则是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这场斗争的历史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泰州儒学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把道德看做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基。在用人问题上强调对人的德的考察;在教育问题上坚持“德行为重,文艺为轻”的教育方针,主张以德化民。泰州儒学的新德目标是“复性明心”,他们把复初看做是为德之根本,要求每一个人收心养德,修己容人,有了过错就要检点,并努力改正以恢复原初的本性,以端正自己的思行。泰州儒学的新德路径是反己,他们主张反省而诚,期望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治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性问题是战国诸子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是这场论战的主将,他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从性、命、类、故的角度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辩论。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是人性善的萌芽,因此要重视自身修养、摒除恶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善扩而充之。  相似文献   

20.
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注重经世实学以振兴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清朝统一台湾后,为巩固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对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进行全面改造,使台湾儒学教育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