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艳 《图书与情报》2011,(5):142-144,146,14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独特的人物,他从读书、管书、写书、教书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留给人们许多的思索,文章介绍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及利用图书馆自学、任职图书馆的历程,指出阅读改变人生,奋斗博出精彩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和一位同行见面。这位同行在大学教书,却频繁出现在各大电视台,成为电视台著名的评论员。这位大学教授在谈到电视新闻发展现状的时候直言不讳,认为电视台之所以聘请他担任嘉宾,是因为他深谙其道。在他看来,教授在电视节目中装疯卖傻,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目光,那么,即使有再深刻的道理,也无法传播出去。换句话说,电视台之所以聘请这位大学教授,是因为这位大学教授非常了解观众的需求。如果一个大学教授在电视上张牙舞爪,怒目圆睁,横眉冷对,唇枪舌剑,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电视观众就会迫切希望知道他要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著名学者、诗人,沈从文是著名文学家.闻一多与沈从文原本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关联.关于闻一多、沈从文之间的关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初登文坛之时,当时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沈从文有很大的帮助,依靠他主编的《晨报副刊》,沈从文的作品得到很多发表机会,同闻一多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因此有人把他们都认为是“新月派”,后来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两人的关系密切了一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的过往,在于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章服之实》一书中得到了首次披露。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曾含蓄地承认:《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青子,他们的关系深深地伤害了妻子张兆和。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溢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正"北漂"改变了沈从文的一生。刚到北京时,沈从文除了想看看大千世界的热情和"读好书救救国家"的信仰外一无所有。他到处蹭吃蹭住蹭课,有段时间住在储煤间改造成的"窄而霉小斋"里,每天只能吃馒头咸菜甚至"三天两天不吃东西",不得不经常去一些学校阅览室取暖。比穷困潦倒的生活更可怕的是,沈从文找不到工作,也考不上大学,投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走投无路之下,沈从文给一些作家写信求助,他的"北漂"之路因遇上  相似文献   

8.
钱基博文献学成就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基博是近代有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藏书、读书、著书、教书,重视文献的搜辑、整理和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文章尝试总结钱基博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重点考察其在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思想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沈从文对于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莫言的小说之中,我们能发现鲁迅与沈从文对他的影响。在文中主要就以鲁迅小说和沈从文小说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11.
动态集装箱     
美国贫民学校缺少教材震动社会在波士顿城郊教书13年后进入纽约市区内教书所的英语老师菲力浦遇到的头次经历是,当他在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第二私立中学要求其七年级学生打开书本念课文时,突然发现,学生没有书。有着420名学生的纽约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第二私立中学,是2000年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他学历低浅,全凭自学成才。沈从文的知识积累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不仅长期在图书馆求学,更有多次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还有以图书馆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考察沈从文的图书馆求学经历,发掘文化名人利用图书馆自学成才的典范,对于彰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艰难的人生生涯中不断地更换职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重点阐述沈从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田燕 《兰台世界》2012,(22):18-19
沈从文(1902—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在长期的文学求知和创作过程中,伴随着孜孜不倦的知识追求,他从一名普通图书管理员做起,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与深刻感悟,提出了针对图书馆发展建设的真知灼见,与图书馆结下了深厚隽永的浓郁情结。一、求知阶段:一名勤奋的图书馆常客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15岁时他入伍当兵,度过了五年军旅生涯,其中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  相似文献   

15.
儒文 《湖北档案》2012,(5):42-44
1922年夏天,时年20岁的沈从文,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湘西来到北京。刚走入北京城,沈从文就立刻面临着经济的窘境。他摸了摸身上,只剩下7块6毛钱,可他还是大着胆子在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客店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1928年胡适就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秋,经徐志摩推荐,胡适聘沈从文教授“小说习作”等课。选修他课的学生中有张兆和先生。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沈从文的求爱信,此时张兆和除了对沈从文上第一节课一开始说不出话的印象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而没有反应。沈从文仍在写着信,张兆和一时无法接受,只好去找胡适,并坦言:“我顽固地不爱他。”而且还传出一则笑话,张兆和拎着一盒蛋  相似文献   

17.
在一间到处都堆放着各式各样图书的卧室,我见到了一位满头白发、半身瘫痪的八旬老人。他,就是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沈从文,湖南省凤凰县人,是一个只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故宫午门城楼上默默地埋首于丝绸文物研究的时候,我有幸听到他强调从考古发现、文物实物研究出发,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见。1956年前后,历史学家金灿然主持编辑《中国历史图谱》时,就请沈从文先生参加,并负责全书的图片编辑工作,在编辑组里就时常见到和蔼寡言的沈先生。记得有时他拿起古代丝绸服饰的图片,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多么美呀!”沈先生略带乡音的细声慢语,此情此景,记忆犹新。60年代沈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得以传世的财富无非是两种: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轨迹。然而,怎样客观地评价他的作品和人生,又常常是现实尤其是病态的现实所不能解决的。于是,对于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现实中的不公正,人们常常留待时间,留待历史的沉淀,留待一种公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沈从文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命运都过于坎坷,过于曲折,于是,历史就把对沈从文其人其作进行客观评价的任务留给了当代评论家。《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就是这种历史要求的产物。不同于其他有关沈从文的传记和评论,这本  相似文献   

20.
随笔     
1934年冬,已经离家在外漂泊10年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告别了新婚燕尔的妻子,溯沅水而上,赶回凤凰。行前,沈从文向妻子承诺,将一路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于是他白天写黑夜写,船上写岸上写,月下写灯下写,留下了《湘行书简》。 沈从文是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靠一支笔在文坛上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但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幽雅文字带给他的不都是荣耀,更多的是耻辱和磨难。 沈从文一生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19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