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巴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其典型特点是色彩艳丽,面料敦厚。袖长、腰肥、襟大,尤其讲究服装配饰;康巴藏族,无论男女皆以辫束发……仅就服饰而言,便从一个侧面反映康巴藏族文化的独特。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部分散居于青海、云南等省份;康巴藏族主要指居住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支。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青海高原上,藏族民间舞蹈以它质朴热烈、清新明快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其中流行最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卓”、“依”、“龙鼓”、“则柔”、“尧姆”等。“卓”主要流行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康巴地区。“卓”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极为广泛,舞姿节奏变化比较大。轻歌曼舞时,舞姿舒展轻柔,节奏缓慢、稳健而豪迈,给人~种飘逸之感;劲歌狂舞时,舞姿洒脱粒矿,节奏敏捷而激烈,透出一股阳刚之气。“依”是汉语“歌舞”的意思,在康巴地区又叫“弦子”,也是青海牧区流行极广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木刻版画在藏语中发音“祥巴”,“藏族祥巴”是在藏族传统复制版画基础上一次自觉自由的视觉革命和语境变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和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联合主办的《藏族祥巴(版画)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实现了藏族版画在最高美术殿堂展览的零突破,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藏族版画专题展的空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没有时间性,然而,艺术审美的标准却不断地在变化;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不分地域,然而,艺术的具体载体即表现形式却有着此地、彼地的特色。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交流和融合,而不是抉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独树一帜,攀登到艺术的高峰。2002年8月22日至9月1日,在中国福建惠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体现。该届艺术节的主题“传统艺术与当代实验”,旨在使中国艺术借助传统走向现代,脱离艺术地区化、局部化的藩篱,在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潘硕珍 《寻根》2013,(4):43-46
"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青海也成为‘少年’。她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演唱时即兴编词。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根据其格  相似文献   

7.
<正>藏族文明史诗——壁画在藏区,没有壁画的寺院、经堂恐怕难以找到,壁画不仅寺庙里有,在一些古建筑及贵族官邸、庄园也随处可见。而今,一些豪华宾馆、饭店也可见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壁画,壁画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和艺术。布达拉宫、拉萨三大寺等著名寺院,可以说是壁画艺术博物馆。藏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丽画卷,数量之多、质量之  相似文献   

8.
热贡艺术:青藏一枝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她融宗教艺术的神圣肃穆、民间艺术的纯朴自然与同仁地方特色于一炉,绽放于青藏雪域并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9.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它凝集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崇高精神和审美感受。布达拉宫即是我国藏族人民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0.
藏族戏剧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戏曲剧种,诞生于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养料,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一般分为寺院藏戏(俗称羌姆)和舞台藏戏两大流派。据专家实地调研,《格萨尔》寺院藏戏发源于四川宁玛派寺院竹庆  相似文献   

11.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城 《寻根》2014,(1):108-112
我国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很强的圆圈舞“果谐”“果卓”“谐”“卓”等,都是藏族中十分普及和深受喜爱的舞蹈。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堆谐”更有意思,它因源于后藏民间,变于拉萨,进而流行于藏区各地,成为我国藏区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及文化。  相似文献   

13.
纳西文化与康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是康巴的世居民族之一。纳西文化进入康巴后,对康巴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已成为康巴文化的一部分。康巴文化所兼容的纳西文化突出表现在语言文字及生活习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民居特征鲜明,地域风格显著,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炉霍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实地测绘,详细地从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构造、细部工艺、材料等方面分析其建筑文化,完成炉霍传统民居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当前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唐卡,作为以藏传佛教为主题内容的绘画艺术,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唐卡浓烈的宗教意识,呈现一种庄严崇高的意象,并以静态的、视觉的、具体的形象,传达相关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说“鲜水”:康巴草原民族交通考古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记录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鲜水”,可能与曾经在康巴草原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少数民族的活动有关。康巴草原曾经是历史时期西部民族活动与迁移的走廊,考古资料可以说明这一地区也成为文化交汇的纽带。地名“鲜水”,也成为我们考察中国西部草原南北通路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2013,(6):I0001-I0004
地处"世界屋脊"上的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一直以来,这块神秘的土地以独特的风貌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很多旅游者来到西藏后都会被一种典型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唐卡所吸引。唐卡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富有藏族文化特色。唐卡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堪称形象的百科全书。西藏唐卡多为竖长条幅,大小没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 0年代以后 ,中国根艺艺术迅速发展 ,以致形成根艺热。一大批根艺作者(有专业的 ,也有业余的 )以树根为材料 ,进行各种艺术造型 ,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根艺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是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中国有它产生的丰富的文化基础。一、根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根的认识和观赏与利用树根进行艺术造型是个相伴而行的过程。由于根的曲折复杂性 ,呈现出种种姿态 ,引起人的想象 ,于是在不自觉中利用曲折的根材进行艺术创作 ,满足人的审美追求 ,寄托人的观念、情感。这些作品就是根艺的前身…  相似文献   

19.
<正> 甘孜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是康巴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厚重、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康巴藏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  相似文献   

20.
翁叶瀚 《寻根》2012,(1):89-94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一句在粤闽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厝”是潮汕人对房屋的通称,“起”在潮汕话中的含义是“建造”。“潮州厝,皇宫起”的意思是,潮州的民间建筑(民居、祠堂或家庙等)就像皇宫一样建造。它道出了潮汕传统民居的规模、气派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