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正>一、学情问题描述1.(三年级一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有以下几种结论:(1)12÷3=4(人)说明每辆缆车坐4人,104÷4=26(辆)说明共需乘26辆缆车。(2)104人中有多少个12个人得出多少个3辆,由于除数是  相似文献   

2.
下面是六年级下学期一节复习课的片段: 师: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生:(a+b)c=ac+bc. 师:计算下面几道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52×1.7+1.7×6.48 (2)15.26×7.3-5.26×7.3 (3)89×101-89 (4)18×(1/2+4/9) (5)(48+64)÷16 (6)18÷(1/2+9/10) 第(1)~(4)题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正确.第(5)题,全班45人中,有35人计算如下:(48+64)÷16=48÷16+64÷16=3+4=7.第(6)题,有30人是这样计算的:18÷(1/2+9/10)=18÷1/2+18÷9/10=36+20=56.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0期刊登了张伟老师的《邂逅错误激发探究——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及教学尝试》一文。文中提到,张伟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时,由于课代表将一道简便计算题960÷32错写成了960÷36,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960÷36=960÷(6×6)=960÷6÷6=160÷6=26……4960÷36=960÷(4×9)=960÷4÷9=240÷9=26……6960÷36=960÷(3×12)=960÷3÷12=320÷12=26……8同样一道题,余数怎么会不同呢?张老师试图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4.
活动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3页练习二十第18题。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学期。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活动准备:教师准备:情境录像带、放像机、电视机、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学生准备:稿纸、铅笔。活动过程:一、激趣揭题播放情境录像:18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去车站租车,准备去春游。车站停车场的车共有10辆,11人座的车有2辆,6人座的车有3辆,4人座的车有5辆。他们交头接耳地商量着如何租车……不一会儿,18个…  相似文献   

5.
在教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出了下面一道题让学生做: 某乡要修一条660米长的公路,平均分给10个村,每村出12个劳力。问平均每个劳力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作业本收来一看,没想到,同一道题竟出现了三个余数: ①660÷10÷12 ②660÷12÷10 ③660÷(12×10) =66÷12 =55÷10 =660÷120 =5……6 =5……5 =5……60 我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了反复推敲,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我去掉“还剩多少米”,结果用分数表示,答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一道五年级“小数除法”中的应用题:师傅0.5小时织布7.2米,是徒弟每小时织布米数的1.2倍.徒弟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本来认为没什么太大难度的题目,学生的解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以下是部分学生的解答:①7.2×0.5=3.6(米),3.6÷1.2=3(米);②7.2÷1.2=6(米);③7.2×2=14.4(米),14.4÷1.2=12(米);④7.2÷0.5=14.4(米),14.4÷1.2=12(米).  相似文献   

7.
一、速算小天才:友情提示:细心谨慎,好好把握自己!1.直接写出得数。3.8 5.2=511×33=0.33=12×(31×41)=38÷52=12-73=25÷1%=2×21÷2×21=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①8470-104×65②(1330-252)×1151③230×101④[1-(21 83)]×543.解方程。①2x 30%x=9.2②25∶4=x∶544.文字题:①43减去35乘3的倒数,所得的积再除以34,商是多少?②一个数的13比它的25%多12,求这个数?(用方程解)二、博士辨是非:友情提示:认真思考,小心易迷惑式题!1.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出勤率与缺勤率成反比例。()2.数a的21与数b的53相等,则a一定大于b。()3.一块长50厘米,…  相似文献   

8.
最少的租金     
[题目]三(1)班有25人租车去郊游,汽车公司为他们提供了下面两种车,那么,怎样租车费用最少呢? [一般解法]由题意可知,如果租小轿车,每个人的车费是75÷3=25(元),而租面包车,每个人的车费是160÷8=20(元)。那么,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0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商不变性质。(学生口述)2.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数。(1)1640÷80=164÷()=()÷0.8(2)12÷0.4=()÷4=()学生正确填写后,师生共同讨论:第(2)题中最后所得的商“30”是谁的商?生1:既是120除以4的商,也是12除以0.4的商。师:12÷0.4的商是怎样求出的?生2:是根据商不变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求出的。师生共同小结:在一道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小数,我们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求商。[意图: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作辅助探究,在让学生重温“商不变性质”…  相似文献   

10.
四、活动内容1.通过计算找最优最优化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简单地说,最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效益。通俗地说,也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1)提出问题(问题的叙述应尽量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我校四年级203名同学与27名老师要包车去春游,如果要你负责组织这次活动,你会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继续提问:根据我们到公交公司了解的结果,公交公司可供出租的车辆有两种:大巴限坐42人,每辆每天租金1000元;中巴限坐24人,每辆每天租金600元;我们可以怎样租车?怎样租车比较合理?要求每个…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25页第10题) 读完题后,学生议论纷纷. 李敏说:"钢管堆成的形状像梯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钢管的上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下层根数相当于下底,层数相当于高,因此,图中钢管的总根数是(9+16)×8÷2=100(根)."  相似文献   

12.
在一节数学课上,师生共同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小学计划组织四年级145名同学春游。旅游公司提供的车型及租金如下:大客车,限坐45人,日租金是720元;小客车,限坐30人,日租金是580元。请你为老师分析一下,怎样租车最合算?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商不变性质.(学生口述) 2.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数. (1)1640÷80=164÷( )=( )÷0.8 (2)12÷04=( )÷4=( ) 学生正确填写后,师生共同讨论:第(2)题中最后所得的商"30"是谁的商?  相似文献   

14.
阳燊 《广西教育》2013,(8):49-49
最近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认识方程》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下面的式子都是方程吗?①4+B=24②3x÷2=7+y③50-★=30④5y+2=45-10⑤x÷5=20⑥43=m+23结果,大部分学生答"不全是",8人犹豫不决、不能下结论,于是我跟学生展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在使用冀教版数学课本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道计算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余数各不相同,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在学习除法的简便算法时,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两位数除多位数改用两个一位数连续除多位数,如540÷36=540÷9÷4,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是在随后的练习题中遇到这样一道题:630÷12,由于同学们将12拆分成不同的组合,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1)630÷12=630÷3÷4=210÷4=52……2(2)630÷12=630÷6÷2=105÷2=52……1(3)630÷12=630÷2÷6=315÷6=52……3计算中都没有错误,但余数为什么不同呢?我们又将式题按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场景一:有位教师在教学"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综合练习课"时,学生中对"185-98,457 99,630÷42"这几题出现了不同解法。 第一题:生1:185-98=185-100 2=87 生2:185-98=185-85-13=100-13=87 第二题:生1:457 99=457 100-1=556 生2:457 99=457 43 56=500 56=556 第三题:生1:630÷42=630÷7÷6=90÷6=15 生2:630÷42=630÷21÷2=30÷2=15 教师评讲:生1这种解法是按照书上介绍的方 法做的,是对的。生2这种方法和书上解题要求不 同,不简便。 反思: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会用 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认为简便的解题思路在  相似文献   

17.
[问题呈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二)》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人工插秧每人每天只能插秧0.042公顷这台插秧机每天插秧1.47公顷如果插秧机一天插秧7.5小时,人工一天插秧6小时,你能算出插秧机和人工每小时各插秧多少公顷吗?插秧机每小时插秧的公顷数是人工的几倍? 原以为这种非典型的实际问题,只是考量学生对小数除法笔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完成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当堂练习中,全班46人,竞有25人出现错误.学生的错误主要有:①0.042÷7.5=0.056(公顷),1.47÷6=0.245(公顷),0.245÷0.056=4.375,犯这种错误的有4人;②6÷0.042,7.5÷1.47,没能算出结果,犯这种错误的有16人;③7.5÷0.042,6÷1.47,没能算出结果,犯这种错误的有5人.  相似文献   

18.
在教“数的整除”意义时,一位老师用筛选法筛出新授知识,笔者认为筛得妙!教者先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6÷0.5=32 4.8÷0.2=24 26÷2=13 18÷30=0.6 0÷0.8=0 0÷23=0 9÷2=4……1 3.5÷7=0.5 接着出示如下几道思考题: (1)这组题中哪些没有余数?  相似文献   

19.
学生对数学复习课往往不感兴趣,对概念复习课,更感乏味。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复习数学概念时,若能较好地运用下述几种方法,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一、比较法。如复习“整除”和“除尽”时,出示一组题:将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的算式用( )括起来,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用( )括起来:15÷3=5,55÷1.1=50,15÷2=7.5,2.4÷0.2=12。学生练习后,让他们讨论、比较,明确这两个  相似文献   

20.
浙教版数学第九册第110页第5题要求直接说出方程96÷8X=3的解。对于此题怎样解方程,学生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8X中省略了乘号,同级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所以此题也就是96÷8×X=3,即12×X=3,X= 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