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杨公骥先生破译《巾舞歌辞》的经过,以及赵逵夫研究《巾舞歌辞》的一些情形。以杨公骥《巾舞歌辞》校本与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奠舞)演出脚本研究》中的“复原本”进行对照,并列举赵文中错误10例,从而证明赵逵夫不是《巾舞歌辞》的破译者。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编入了《威尼斯商人》(节选)这篇原属于高中的课文,这就给初中的戏剧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信许多初中的学生都看过话剧,但真正学习剧本,这应该是第一次。此时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教学生怎么样读剧本,对戏剧的各种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目前,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杭州颁奖,8部作品获曹禺剧本奖。其中,曹禺的女儿万方创作的话剧剧本《有一种毒药》,获得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代表我国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获奖后的万方十分激动。事后,她表示:“其实父亲当初并不希望我成为一名剧作家,认为创作太痛苦,他很希望我从事自然科学的职业。然而在后面的发展中,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我还是走上了从小喜欢的文学道路。当我手中握着刻有父亲曹禺肖像的奖杯时,我甚至和他说话了。  相似文献   

4.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招生考试通讯》2008,(12):22-23
戏剧影视文学 剧本结构精创作 随着影视艺术的日益繁荣,愈加需要原创剧本,而戏剧影视文学便是舞台及影视作品剧本的基础。没有编剧的首度创作,戏剧、戏曲、广播影视等作品便成了无源之水。曾火爆一时的军旅剧《士兵突击》,改编自获得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文学奖”的话剧《爱尔纳·突击》,其编剧兰小龙正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凭借《榆树下的欲望》誉满天下。此剧本透过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思想主题,关注人性本质意义。犀利剖析的笔触深深地吸引着评论家和广大读者。事实上,《榆树下的欲望》的艺术魅力与它的语言系统息息相关,因此从戏剧的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两方面着手,对剧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剖析,有助于戏剧爱好者深刻领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 《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究民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戏剧报刊的繁荣,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塑造了市民现代性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丁媛 《文教资料》2010,(2):28-30
四字词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精华.适当地在文学翻译。尤其是戏剧翻译中使用不但符合戏剧语言的特点,而且能增强它的可表演性。本文通过分析《不可儿戏》的余光中译本中四字词语的使用,证明了适度且适当地在剧本中使用四字词语不但能够恰如其分地将王尔德机锋犀利、幽默嘲讽的戏剧语言特点展现出来,而且有助于观众对剧本的理解.充分满足戏剧剧本可读性和表演性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9.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为例,从清楚戏剧文本的篇章结构,深解戏剧文本的主旨思想,探究戏剧剧本的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谈戏剧单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葛琦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31-36,47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长盛不衰,成为其特色之一。元杂剧尤其如此。该文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研究作了综合分析,探讨其中的得与失,认为前期的研究侧重汉文化角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背景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其局面刚刚展开,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原因,《史记》与《汉书》记载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认识汉代“不道”与“不孝”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性小剧场话剧,它们打着小剧场戏剧的旗号吸引了大批的城市青年观众尤其是白领阶层。诸如此类的小剧场戏剧都有比较成功的商业操作,但是从探索一种新的小剧场美学或者说解救戏剧危机的角度而言它们无所作为。本文将立足于21世纪初小剧场戏剧阵营里不再具有实验性的主导性商业化小剧场戏剧来说明中国大陆的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现象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17.
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高涨与古典戏曲之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在北宋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的特定条件下趋向成熟,并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的全面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宋金都城开封堪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本文从开封在宋金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出发,围绕汴京坊市合一城市格局的形成所促成的瓦舍商业文化的繁盛,论证了宋金杂剧进入古典戏曲成熟形态的诸多原因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  相似文献   

19.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